包羅萬象的佛學
第五章 佛法與人生
第四節 佛法如何看待金錢?


對於學佛修行的人來說,在這世界上,第一偉大的力量,是道。然而,在一般人眼中,都認為這世上最偉大的力量是金錢。在世人看來,雖然有錢也會煩惱,但有錢的煩惱,總勝於沒有錢的煩惱,有錢當然也比沒有錢好。在佛法看來,金錢只有在娑婆人間用得著。在天上界,在四聖界,用不著。在“心靈上”,用不著。修行的人,夠用就好。如果天天想錢,天天去賺錢,為錢捨命,這是凡夫俗人,修行人是以靈修為首的。

 

貪愛金錢的人,見錢如生命,反之,就是輕財重義。金錢如流水,是流來流去的,這一世,流到我們這裡,下一世,流到別人那裡,金錢是無常態的,所以有一句俗語:“富不過三代”。金錢如果不善於應用,金錢如果不使用,它只是一張紙,這張紙毫無意義可言,再多的錢,全部不用,也等於是一個窮漢,表面風光,卻無實益。

 

佛經典中,對金錢觀有以下的描述:

《六度集經》中曰:“寧可守道,貧賤而死,不為無道,富貴而生。”

《八大人覺經》中曰:“若人心無厭足,唯多求,罪惡增長。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覺知唯慧是業。”

《百緣經》中曰:“夫求富貴時甚苦,既得已守護亦苦,後還失之,憂念復苦,於三時中,都無有樂。”

《華嚴經》中曰:“弟子,離諸劫盜,資生之具知足。他人之物,不與不取。”

《尼乾子經》中曰:“貪人多積集,得不生厭足,無明心顛倒,常念侵損他;現在怨憎多,捨身墮惡道。是故智者,當念知足。”

 

這五段經典帶出了行者對金錢應有的態度是:

取之有道。

知足。

得失心重的人,無樂也。

 

蓮生活佛盧勝彥對金錢的觀念是:

1)中性。不善不惡。在開悟者的眼中,財利本是沒有的,祇是暫時的使用之物,用之得宜,可利他,用之不宜,害己害人。開悟的人專注於事物的內在本質,對於外在的財利不會過份的追求。而世俗的人,剛好相反,這是聖人與眾生的不同之處。

 

2)無取捨。離而未離。連遠離金錢的心也徹底除去,而達到一無所離、離無所離的境界。一切財利,並非永遠自己的東西。人生真正的至樂,是寂靜的觀照,是心靈的平和,是達彼岸的開悟境界。有多少的利才算富?少於多少的利才算窮?其實富與窮也是每個人自己的衡量,富與窮根本沒有界限,也沒有劃一的定義。

 

3)隨緣。自然來去。無所謂。從來不去求,不勉強。這一切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來的,不受金錢的迷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知足則常樂,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要去做金錢的奴隸,不要患得患失,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人的一生花費多少錢,命中福份有多少,皆是定數。

 

4)努力而不執著。任運錢,又立斷錢。金錢自在。富則富也,窮則窮也。

 

5)善用。仍然重視金錢的功用。努力去經商理財,並不是一項罪過,正當的經商理財均是好的。勿強取豪奪,勿詐騙劫盜,勿投機賭博。對於經商得利的,勿積聚財富,要知足常樂,要佈施供養,要自利,也要利他,一切自自然然的。要常常如此思維,自己的身子也非自己所恆長擁有,何況是世間的財利。

 

6)濟世慈善。接觸錢,但不動心。對於金錢及物質,只要有利於弘揚真佛密法,不必故意的去遠離。所以我們重視金錢,只有在建立菩提事業,在追求無上的智慧,或使人們離苦得樂的情況之下,金錢才有了高尚的意義。心如虛空,生活儉樸,能運用金錢弘法,能運用金錢造福人群。

 

 

思考題:

1.    擁有金錢是罪過嗎

2.    遠離金錢是佛行的正道嗎



參考文獻

042 【第二百三十七講】人最大無明是執著於有〉,收入《705 蓮生活佛講授道果(六)》,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275&bookmark=c0422020214日)。


盧麗香〈074 富與窮的真諦〉,收入《3001佛法是美容師》,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095&bookmark=c0742020214日)。

 

盧勝彥〈009 第九章:開悟者的利之觀〉,收入《080 佛王之王》,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60&bookmark=c0092020214日)。

 

盧勝彥〈014 我的金錢觀〉,收入《109 盧勝彥的哲思》,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259&bookmark=c01420202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