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羅萬象的佛學
第三章 蓮生活佛講佛學總說
第七節 六度萬行的含義是什麼?

7.1  什麼是六度萬行

六度萬行就是六種可以到達彼岸的方法,是成就菩薩的一切行持,讓行者得到解脫,同時救度眾生得到解脫。

 

六度又稱六波羅蜜,包括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及般若 (智慧),內裡每一項都是對治法,用來對治世界上最大的敵人,也就是行者自身的我執與法執。佈施用來對治貪;持戒對治毀戒;忍辱對治瞋;精進對治懈怠;禪定對治散亂;般若對治愚癡。萬行就是代表要無間斷的去做好六度的每一項,無有止盡,前行不已。蓮生活佛簡要的說明“六度萬行之中,以福力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斷惑證理,度生死苦海。”並且重點教導:“以菩提心來修六度萬行。這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7.2  佈施

佈施可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又可分為內財施及外財施,內財是指身體、四肢、性命、妻子等。外財是一切金銀財寶宅舍等物質。法施是指以佛法引導眾生走上正道,離苦得樂;無畏施是指讓眾生遠離困境及怖畏。

 

佈施是菩薩行中的第一項,主要是要降伏自己的貪念和私心,一切以別人為重,利他為重,自己為輕,是無我的一種鍛鍊。佈施時並不期望得到任何的回報,而是純然的把自身所知所有給予他人,長養慈悲心,歡喜地去給予別人快樂,拔除別人痛苦,平等無差別的施予,讓行者從而除去五毒中的貪。佈施最難的是在於要達到三輪體空境界,即無佈施的我,無受施的人,也無所施的物,如《金剛經》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佈施。”

 

佈施非常重要,蓮生活佛說:“什麼東西是你的?”這句話就是佈施的要訣。學佛的人都知道,當達到完全無我的時候,什麼東西都不是自己的,也可說什麼東西都是你的;只有真正做到無我,然後去佈施行善,這樣才是真正的佈施。

 

7.3  持戒

持戒就是菩提行,學習如來的教法,堅守祂的戒律,向著成佛的正道上前行。

 

持戒的目的,主要是要遠離一切邪惡非法,讓佛弟子避免沾染惡習性,若不沾染惡習性,心便較容易入於禪定,因此守戒非常重要。此外,持戒可攝善聚福以及利樂一切有情。

 

戒是三無漏學之一,在佛陀時代,弟子曾問佛陀,佛涅槃後,當以何為師,佛陀答:“以戒為師”,可知戒律是每位學佛修行人必須重視及堅守的一環。在密教,除了重視傳承,亦非常注重戒行,因為只有戒律清淨,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修法才能夠有實際上的相應。

 

關於持戒的真諦,蓮生活佛亦曾開示,不造作、不執著、無心三者合一,才是真正的持戒。行者若然心中平等無分別,就不用守戒律,因為所做所為,就是持戒,這也就是六祖慧能大師所說的“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要守戒律是因為不平等、有分別、有私心,如果還有分別心,就一定要守戒律;沒有平等心,就一定要守戒律,這樣才能達到心平,達到清淨,與佛心相應。要明白戒律不是用來約束人,而是幫助行者把一切無明、煩惱消除,得到真正的自由自在。

 

(延伸閱讀:第一章程 - 佛學基本詞彙第四節為什麼要有“戒”

 

7.4  忍辱

忍辱是指對所有的惡言、惡語、譭謗、打罵,都不會起嗔念和厭惡。這個世界上說好話的人少,說壞話的人多。人很多時候會被誤解,被譭謗,被惡言相待,作為一個修行人,不可以像一般人一樣反擊,而是要修忍辱,眾惡無喧。當行者修持產生定力的時候,不用談忍辱,也能夠忍辱。所以,口中常掛著“我是忍辱波羅蜜”,其實還不是真的忍辱。要真正能夠心不動,一切都回歸虛空,才是真正的忍辱。昔日釋迦佛曾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絲毫不瞋不動,最終成就大道。忍辱就是能夠忍受一切眾生的打罵羞辱,不畏寒熱饑渴,斷滅嗔恨,消除魔障。在修持上面對各種困難挫折也不怨不怒,心胸寬廣,坦然待之。

 

行者修持,是要修心量寬廣宏大,要修證無我,要清楚明白佛陀於《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並將之實踐。既然無我,又有誰被打罵?既然無人相,又是誰在譭謗自己

 

常常這樣子想,過去的我在哪裡?已經不在了。現在的我也會變成過去,未來的我還沒有到,那一切的打罵呢?同樣也會便成過去。打罵自己的人,一樣變成過去,經過五十年、一百年後都會消失不見,有了這種思維,就自然能夠忍辱,甚至能夠做到忍辱的最高境界,無生法忍。按佛的說法,眾生根本無生,當證到無生的時候,就叫做無生法忍,既然無生,又何需忍辱?無生法忍就是最高的忍辱,心中根本坦然,無一事需要忍。當行者已經證得無生,一切的善惡、一切的譭謗、一切的惡緣,都是沒有的,這就是證無生法忍,最高的忍辱。

 

7.5  精進

精進是指很認真,很勤奮,很有長遠心地去走學佛修行的路。《華嚴經》有講到,保持初發心,有長遠心,也就是精進,一定成佛。佛陀也解說,精進很重要,遍通其他五度,不論是佈施、持戒、忍辱、禪定、般若,行者都要很精進的將它們實踐。自古以來的祖師大德,成就皆由精進,故有“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

 

蓮生活佛以自身的精進為身教,每天修法、寫作、畫畫、讀經,為眾生加持解困無有歇息,祂在讀經時是很認真的去讀,更加上眉批,祂的精進學法,成功創造了很圓滿,適合現代人修持的真佛密法,讓眾生受益。

 

蓮生活佛亦以自身的經驗勉勵行者,雖然祂曾遇過無數的譭謗和逆緣,如果是一般人遇上那種責難和傷害,可說是要死一百次也不夠,但蓮生活佛卻以忍辱和精進去面對,把逆境一一超越,並坦言種種逆緣反而激勵祂更加精進弘法,至今寫了逾280本文集。因此當行者遇到不順境的時候,也應保持這種態度,逆緣來時不單單要忍辱,更要將之轉化為修行的動力,自利利他。

 

行者不論行住坐臥都要保持精進,例如走路時可唸佛持咒,臥時可修眠光法祈求上師、本尊護法加持行者睡在大樂光明之中,免受干擾。不過精進也不可以太過,如果精進的太過分,不管什麼時候都在修法,其他工作都不做,那也不對,台灣有句話說顧佛祖也要顧肚子,行者學佛應在鬆與緊之間保持平衡,學佛法之餘也要照顧自己的正常健康作息,照顧家人,這是很重要的。

 

7.6  禪定

學佛要成就,一定要定。不論是顯教,密教甚至外道,都要修禪定。定是由戒而來,當行者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夠靜止,才能夠定,有了定便能夠產生成佛的智慧,得到真正的開悟。假如沒有禪定的功夫,修行只是一個表面。

 

行者修禪定,大多由有所緣禪定開始,一直修到無所緣的禪定。有所緣是心專注於某一特定事物上,例如數息、梵字、本尊、法器等等的觀注。無所緣的禪定是無所依緣(即無特定對象),一直到最究竟的止息(無心)、無所執著(無事),這就是心經的“行深般若般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的境界。

 

蓮生活佛講解禪定分五個層次,分別是:

1   初禪:分粗住及細住,重點是安坐、端身、攝心,氣息調和。初禪在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共三天。

2   二禪:已無八觸十功德,深信勝實之功德,有喜、有樂、輕安、一心。二禪在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3   三禪:已能捨非及捨受,已能無染,只有意識之樂,心已寂然。三禪在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4   四禪:離開了三禪之樂受,得無苦亦無樂。長養自己的功德,心如清水。四禪在無雲天、福生天、

         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無想天。

5   五禪:已無自我,無生。是無修狀態、是真空狀態、是本然狀態,已不在二十八天內。

 

行者修習禪定來來回回,從一般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又從四禪、三禪、二禪、初禪,一直到出定,重覆的去修持,便能把自身習氣的種子消除。當習氣種子一消除掉,行者自然會有成就,真如佛性就會顯現。所以禪定又稱為熏禪,也就是指行者一直用熏香把不好的習性熏掉,讓好的習性顯現。佛陀也是經過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到最後才得到大悟,知道真如佛性是什麼,因此行者也當學習佛陀的精神,努力習定。從功德言:精修禪定,始則引發靜慮,終則開悟見性。既入禪定,自可靜止不動,不為妄境所牽;亦可觀照分明,不起虛妄分別。

 

(延伸閱讀:第一章程 - 佛學基本詞彙第五節怎麼才能有“定”

 

7.7  般若(智慧)

般若亦即出世的智慧,智就是照見,慧就是瞭解。真正的智慧其實就是如來的空慧,了明實相的智慧,是無上的智慧。學習佛的智慧就是為了得到解脫和自在。

 

定與慧是成佛的關鍵,被稱為定慧雙翼。智慧是從定中來的,由戒可以生定,由定可以生慧。學定的人,一定要有智慧來分辨,在修定當中一定要有智慧,在學慧當中,一定要有定,所以定慧是雙修,不可分開的。

 

智慧雖然不能用言語形容,但可以在日常生活,做人處事中體現出來。事實上,智慧融入在修行人的身心之中,任何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有智慧含藏在內。而由禪定開發的大智慧,能讓行者明白一切事物的前因後果,洞悉宇宙世間的實相,得大覺悟究竟成佛。

 

(延伸閱讀:第一章程 - 佛學基本詞彙第六節什麼是真正的“慧”

 

 

思考題:

1.    為什麼要修習六度



參考文獻

007 【第一七一講】祈求藥師佛加持 每一個人身體健康〉,收入《693 大圓滿九次第法(五)》,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038&bookmark=c0072019122日)。

 

016 禪定的心要〉,收入《604 虹光大成就(四)》,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709&bookmark=c0162019122日)。

 

016 【第二百五十六講】不造作不執著無心三者合一才是真正的持戒〉,收入《706 蓮生活佛講授道果(七)》,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290&bookmark=c0162019122日)。

 

016 菩薩的精進波羅密〉,收入《645 偕汝談心(六)》,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57&bookmark=c0162019122日)。

 

017 【第七十九講】韋公又問......各得開悟,信受奉行。(一)〉,收入《682 大心印蓮生活佛講六祖壇經(三)》,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92&bookmark=c0172019122日)。

 

022 無所得 讓你更積極〉,收入《657 活佛之歌(六)》,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69&bookmark=c0222019122日)。

 

045 精神統一 使心不散亂〉,收入《657 活佛之歌(六)》,取自:真佛般若藏, 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69&bookmark=c0452019122日)。

 

056 忍辱與精進波羅蜜〉,收入《642 偕汝談心(三)》,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54&bookmark=c0562019122日)。

 

盧勝彥〈009 鬆與緊之間〉,收入《109 盧勝彥的哲思》,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259&bookmark=c0092019122日)。

 

盧勝彥〈003 金門大橋的冥想〉,收入《083 煙水碧雲間(上)》,取自:真佛般若藏, 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83 (2019122日)。

 

盧勝彥〈089 叮嚀聖弟子〉,收入《170 回首西城煙雨》,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3702019122日)。


盧勝彥〈027 正思惟〉,收入《270 我所知道的佛陀》,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206&bookmark=c0272019122)。

 

盧勝彥〈2019713日西雅圖雷藏寺準提佛母本尊法同修〉,取自:真佛宗全球資訊網,https://ch.tbsn.org/news/detail/36/2019713日西雅圖雷藏寺準提佛母本尊法同修.html 2019122日)。

 

盧勝彥〈第一章 何謂密教 (九)戒律〉,收入《密法百問》,取自:真佛宗全球資訊網,https://ch.tbsn.org/guidem/detail/1763/第一章_何謂密教_(九)戒律.html2019122日)。

 

盧勝彥〈六度萬行〉,收入《675 佛學總說》,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8520191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