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禮儀-1
第四章 亡者家屬需知
第五節 如何解除失去亡者的傷痛

5.0  前言

在佛教的義理而言,人是屬於有情眾生,我們身處的娑婆世界,是因為有情眾生的因緣交織、業力感召而形成,所以,娑婆世界亦稱之為有情世間。由於眾生是有情的緣故,與生俱來就有喜、怒、憂、懼、愛、憎、欲的情愫,受到五蘊(色、受、想、行、識)、及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影響而有所偏執,因此在擁有時便會有計較、或是作比較的行為,當失去之時就會傷心難過,這些都是由有情而產生的妄想執念。

 

5.1  明白傷痛的根源

在有情的世間裡,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與死是天地間大自然不變的規律,而一個生命的誕生直至最終的滅亡,就是眾生必然要面對的共同宿命。為什麼人們會在失去親友或至愛時感到悲傷,傷感從何而來也許我們可以從佛說的經典中找到真相,《大般涅槃經》: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解釋就是說,眾生因為愛(貪)而引致產生憂苦,因為愛(貪)而產生了恐怖,如果遠離愛(貪)的情愫,哪裡會有憂傷和恐怖的感受。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裡:思惟死苦分五,謂捨離圓滿可愛財位,捨離圓滿可愛親族,捨離圓滿可愛朋翼,捨離圓滿可愛身體,死時當受猛利憂苦。當中是說思量死亡時的苦痛可分五種,由於要捨離生前所愛的財物、親屬、朋輩、身體的緣故,以致死時會遭受種種強烈的憂傷和痛苦。由此段經文可見,眾生受著五蘊六塵的影響,所產生的無明我執,直至死亡臨近的一刻仍舊依然如故,這就是眾生終生離不開憂傷和苦惱的原由。

 

而在莊子學說裡鼓盆而歌的著名典故中,我們可以看看古時先秦道家的思想學派,怎樣以坦然的態度去面對生死觀,從而找出眾生在失去眷屬時憂傷根源的端倪。《莊子外篇》的〈至樂〉篇:莊子妻死,惠子弔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這篇文章是說莊子於晚年喪妻,曾任宰相的惠子(惠施)聞訊後前往憑弔,但見莊子在靈堂上手拍瓦盆而高歌,因此惠子問莊子,妻子與你相處多年,養兒育女及至身死而終,莊子你不但沒有流淚悲傷,竟然還可以敲擊瓦盆唱歌,是何緣故呢莊子回答惠子說,我妻子初死之時,怎麼會不悲傷和慨嘆呢!只是後來想到,人在最初本來是沒有生命的,非但是沒有生命,也沒有形體和氣息。在那恍惚迷離之間,經過變化而產生了氣息,再變化而成形態,後來形成了有生命之體而生活,如今又變化成沒有生命的死亡,這種種的變化,就如同春秋冬夏四季交替的運行一樣自然。試想想人在死後,尚且安然寢卧於天地間的巨室,而我若要為此而嗷嗷然大哭,這是不通曉天命自然的做法,所以我的悲哀就靜止了。

 

從以上摘錄自《莊子外篇》的篇幅中,可以看到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莊子,看透生死的哲學理論,他以平和達觀的心態來靜觀生與死,從中悟透了生死的本質,了解到這是一個生命必然經過的自然規律,是從一種境界進入了另一種境界、由有形而歸化於無形的原始狀態。故此,他可以豁達地放下眷戀和愛捨別離的執念,純以恬淡寂寞、虛無無為的平常心自然隨性,而達致生不足喜,死不足悲的心境。亦如在《律本事》裡,佛陀直截了當地宣說教言:積聚皆消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離別,有命咸歸死。解釋就是說,積聚的盡頭將會是消散,至高的盡頭必然是墮落,聚合的盡頭是離別,生命的盡頭是死亡。當中所說的便是無常四際的真理,倘若能思維觀修無常四際的真理,並而能以理化情,自會斷絕心底裡傷痛的起源。

 

5.2  斷除悲痛的智慧

曾有人問:如何走出親人過世的傷痛蓮生活佛就以佛陀的一個故事來作回答:昔日,佛陀住世的時候,有一位傷心欲絕的婦人,手上抱著死去的兒子,來到佛陀的住所,痛哭失聲地祈求釋迦牟尼佛,請以最大的神通力,讓自己死去的兒子復活過來。佛陀告訴這名婦人,你可以到每一個家庭去詢問,家中有死過親人否如果有一個家庭是完全沒有死過親人,你再回來,我用神通力救回你的兒子。婦人聽後便出去到每一户人家,去詢問是否有親人過世但最終婦人失望而回,因為每一户人家,都有過喪失親人的經歷。這一則故事告訴我們,每個家庭都有過親人離逝的傷痛,說出有人過世是正常的,無人過世才是反常的道理,佛陀說:“有生必有死。蓮生活佛藉這個故事來教化眾生,要走出失去親人悲慟的深谷,必須明白死亡原是自然之事、不可避免的,要知道:人之死,不是真死,死後又有生,生後又有死,輪迴就是如此的不休不止。

 

蓮生活佛更指出,佛教中的八苦,大家耳熟能詳:

(一)生苦。

(二)老苦。

(三)病苦。

(四)死苦。

(五)愛別離苦。

(六)怨憎會苦。

(七)求不得苦。

(八)五陰熾盛苦。

 

在這人世間,誰人不苦要斷除這些悲痛,釋迦牟尼佛要我們修四念處。修習四念處不只是消除今生的悲痛,也了斷來世的悲痛,所以若要斷除悲痛的根源,就要依四念處:觀身念處、觀受念處、觀心念處、觀法念處,來修習。

 

而在觀照個人的心識和身體的一切過程中,會發覺到苦、空、無常、無我,原來都只是自然的不變法則,並沒有其他自由的選項,於是,你會明白了大自然的規律,從此得到了看破放下的智慧。

 

蓮生活佛並告訴大家:了悟這一切,全都是刹那間的‘生起’與‘沉滅’,而無其他的東西,你就會變得有智慧,對一切都不會刻意地執取!如果證得了空性的實相,那將是完完全全的清淨,達致融合入聖者之流,而脫離了世間一切悲痛的源頭。

 


思考題:

1.     試說出眾生因愛別離苦而傷痛的根源。

2.     如何走出悲慟的深谷,試闡述之。



章末作業: /page/index.html?id=5



參考文獻

〈大般涅槃經 12卷〉,取自:CBETA漢文大藏經,https://tripitaka.cbeta.org/T12n0374_012202065日)。

 

盧勝彥〈020斷除悲痛的智慧〉,收入《156 清風小語》,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356&bookmark=c020202065日)。

 

盧勝彥〈029 親人過世的傷痛〉,收入《216 當代法王答客問》,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467&bookmark=c029202065日)。

 

〈菩提道次第廣論 6卷〉,取自:CBETA 漢文大藏經,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_006202065日)。

 

《至樂》,收入《莊子外篇》,取自: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zhuangzi/perfect-enjoyment/zh20206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