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羅萬象的佛學
第三章 蓮生活佛講佛學總說
第二節 解:什麼是解的真諦?

2.1  解有聞、思之意

“解”的意思是“知解,由見聞義理而生之心解也。”1《大般涅槃經》中說:“善男子!若人信心無有智慧,是人則能增長無明;若有智慧無有信心,是人則能增長邪見。善男子!不信之人,瞋恚心故,說言無有佛、法、僧寶;信者無慧,顛倒解義,令聞法者謗佛、法、僧。”因此當我們對佛法生起了信心,接著要去做的就是 “解”。

 

解,就是要學佛者增長對佛法的正知正見,建立正確的修行觀念和方向,當中包含了聞、思兩個意思。

 

聞,就是要懷著虔誠謙恭的心去聽僧眾、善知識講演佛陀的法教,要去讀經,深入經藏。近代高僧蓮宗(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云:“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行者以真誠恭敬的心聽經學法,這樣才能實得利益,時機一到便能悟了。

 

思,就是要去思考、去分析,把讀到和聽到的佛法消化、整理和歸納,然後融會貫通。明朝憨山大師《費閒歌》云:“誦經容易解經難,口誦不解總是閒。”由此可知,若不思考佛經深意,即使口中誦持也是空耗。


蓮生活佛不僅博學多聞,他聞思的功夫更是了得,在《悟境一點通》文集中,訴說著當年六十八歲,仍然浸沉於深奧的佛學之中:“為了‘聞思’,收藏的‘經、律、論’,並非束之高閣,而是每日一篇又一篇的讀。讀了又思。思了又讀。”真是行者聞思的楷模啊!

 

2.2  正解依靠善知識

面對如瀚海的佛法,用一輩子也不一定能看得完的三藏十二部,到底我們在聞思上該如何入手,才知道讀哪本經,學哪種法才對?

 

《妙法蓮華經》敘述龍女成佛,宣說妙法,當下“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此說明了“明師”及“正解”的重要性。修行人必須先依止明師,聽師說法,才能夠將所聞的法義經過自己的思惟而心開意解,達到理上的徹悟。


文殊師利菩薩在《華嚴經》中告訴善財童子: “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另,《六祖壇經》談到:“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正如經論所記載,學佛要得成就,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覓得真正的善知識,跟隨他們去學習,讓他們給予指導和方向,讓我們不會在佛法的大海中迷失。 


有人可能認為,我自己看經典,自學就好,並不需要另找明師。但正如《華嚴經》卷第十六云:“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要深入佛陀教法的要義,並不是單單能看得懂經文就行,而是要透徹每一字句的真實奧義。


舉一個例子,《圓覺經》裡文殊師利菩薩向佛陀問法後有以下經文:“作是語已,五體頭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我們可能會覺得這四句文字非常簡單,意思不就是說文殊師利菩薩問法以後就站起來,向佛陀做三次五體投地的大禮拜嗎?這樣子解釋是沒有錯,一般的法師都是按這字面去講解的。不過,根據蓮生活佛開示《圓覺經》的解釋,佛陀和文殊師利菩薩做每一件事情,都有很深刻的法義在裡面。這四句經文的要義,其實是要我們重法,要非常珍惜佛陀的教法。如果當時文殊師利菩薩一跪下來佛陀便立刻開始說法,那個法便不怎麼稀奇,因此一定要三請後才說,才能突顯那個法的珍貴。

 

捫心自問,倘若沒有讀到蓮生活佛的開示,單憑我們的智慧,能了解 “如是三請”背後的涵義嗎?不一定。所以說,不管我們的知識水平有多高,倘若沒有善知識的指導,是難以體會佛典深奧的義理。

 

宗喀巴祖師在《密宗道次第廣論》也有類似的教示。宗大師強調,不論是學顯教或是密教,我們都要看經典,而更重要的,是要聽師父(或善知識)講口訣。因為師父是過來人,能擇經中要義教導我們。當我們了解師父的意思後再去研讀經典,自意與經意兩者融會貫通,便能夠產生自己的見解。否則,我們若只按照經論所說去做,一旦錯了便難以收拾,更有可能產生走火入魔的現象。事實上,不論學禪、唸佛、學密都有很多的旁門,我們必須依賴善知識從旁指導,引證自己的見解是否正確,才不會輕易的走錯方向。

 

對於密教行者的聞、思要訣,蓮生活佛說,修持密教的行者,一開始的時候一定要皈依一位具德的、真正的金剛上師。然後從金剛上師那裏去聽真正的佛法(“聞慧”),經過自己的思惟分析,整合出一個程序(“思慧”),再按這個程序實際上的去修行(“修慧”)。

 

在這過程當中,第一個重點是要信任自己的根本上師,視師如佛,切勿觀師之過。《華嚴經》說:“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因為只有百分百的依止及信奉,才能得到清淨無暇、圓滿的加持和領受。

 

第二是要把自己掏空,以清淨無雜染的心去領受根本上師的教誨。

 

第三是要好好的修持,彌補自己的過失,不成為破法器。

 

聽法的時候,我們應該謙恭用心,認真去聽,然後深入去思惟,確保聽到的儀軌跟自己的理解是完整而且一貫的。假如我們聽法只聽一半,或者思想不能連貫,而且摻有懷疑的話,修持的時候就很容易會出毛病。

 

反之,若我們聽來的佛法是完整一貫,自己的思想又通暢無礙,不存疑念的話,那到真正實修的時候,只要能夠依照次第去修行,就算有不足的地方,我們很快就可以補足,而且我們實修出來的證量,會跟師父那裏所領受的證量,互相相應。這樣的聞、思、修,才是真正的密教行者。

 

2.3  如何覓得善知識

既然善知識在學佛的過程中那麼重要,我們該如何去判別誰是真正的善知識?

 

《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五,說明善知識有八種因緣德相:“何等為八?謂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曰:“當遠離惡知識,當親近供養善知識。何等是善知識?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法及一切種智,令人心入歡喜信樂,是為善知識。”

 

蓮生活佛認為,真正的善知識,是對佛理完全知曉貫通,同時在實際修持上有證有驗的。

 

如果你仍在尋找真正的善知識,不妨參閱蓮生活佛著作《悟境一點通》之〈序〉,或許能從中找到答案。

 

 

註釋

1 〈解〉,收入《佛學大辭典(丁福保)》,取自: 一行佛學辭典, 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selecthistory=  (2019429日)。


 

 

思考題:

1.    如果我們身邊缺乏善知識,又或是不常有機會親近自己的根本上師,該如何做才能確保自己的學習是正確無誤呢?

 

 

參考文獻

001明上三灌頂後依及結行儀軌第十之三;申四、釋灌頂義;酉一、解釋灌頂及後依義;戌一、釋初瓶灌頂及後依義(001-009密宗道次第廣論卷十五)〉,收入《618 密教智慧劍蓮生活佛講密宗道次第廣論10》,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744&bookmark=c0012019429日)。

 

002密教弟子不可尋師之過〉,收入《697喜金剛講義(三)》,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085&bookmark=c0022019429日)。

 

004行〉,收入《675 佛學總說》,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85&bookmark=c0042019429日)。

 

016【第十六講】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自佛言〉,收入《670 清淨的圓鏡 蓮生活佛講圓覺經(一)》,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80&bookmark=c0162019429日)。

 

027【第九十六講】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收入《672 清淨的圓鏡 蓮生活佛講圓覺經(三)》,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82&bookmark=c0272019429日)。

 

063 聞思修三慧〉,收入《604虹光大成就(四)》,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709&bookmark=c0632019429日)。

  

盧勝彥〈010我也「勸看經」〉,收入《036 傳奇與異聞》,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62019429日)。

 

盧勝彥〈 017 對於「當代佛教」的批判〉,收入《098 法海鈎玄》,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982019429日)。


盧勝彥〈 025 【第二百六十五講】以身壇城修內法 證明四果位〉,收入《706  蓮生活佛講授道果(七)》,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2902019429日)。


盧勝彥〈025 序 寫在書前〉,收入《227 悟境一點通》,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478  (2019429日)。


盧勝彥〈035聞、思、修〉,收入《629新虹光大成就(二)》,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7212019429日)。

 

盧勝彥〈056 法器的三過(二)〉,收入《646 偕汝談心(七)》,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58&bookmark=c056&highlight=彌補自己的過失 (2019年4月29日)。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三,取自:CBETA 漢文大藏經, https://tripitaka.cbeta.org/T12n0375_033  (2019429日)。



《妙法蓮華經》卷第四,取自:CBETA 漢文大藏經, https://tripitaka.cbeta.org/T09n0262_004  (2019429日)。


《華嚴經》卷第十六,取自:CBETA 漢文大藏經,https://tripitaka.cbeta.org/T10n0279_016 (2019429日)。


《華嚴經》卷第六十二,取自:CBETA 漢文大藏經,https://tripitaka.cbeta.org/T10n0279_0622019429日)。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七,取自:CBETA 漢文大藏經,http://tripitaka.cbeta.org/T08n0223_0272019429日)。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取自:CBETA 漢文大藏經,https://tripitaka.cbeta.org/T30n1579_0252019429日)。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八,取自:CBETA 漢文大藏經,http://tripitaka.cbeta.org/T30n1579_03820194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