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羅萬象的佛學
第六章 佛法與科學
第二節 佛法與哲學

2.1  何謂哲學

哲學——源自於古希臘 PHILO(愛)與 SOPHIA(智慧)二字之結合,後為日本學者譯為“哲學”。蓮生活佛在《成功者箴言》說:“哲學的本身就是觀念,而觀念由觀察而獲得,我們當可知道,哲學即是人生觀察而已。”胡適說:“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

 

哲學作為學科,可以四大分支概括如下:

1.  倫理學         :探討人與外在之相處應對。

2.  形而上學(宇宙論)    :探討現象的存在、表相、秩序以及本質。

3.  知識論(認識論)       :探討人類對世界的認知。

4.  邏輯學                           :探討支撐某個答案的一系列原則。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哲學的學科系統源自於西方,必然與東方人文觀點有所相左。因而蓮生活佛曰:“西方社會重視‘我’,現代西方哲學,都是以‘我’爲中心去發揮的,這跟佛陀的無我思想相去甚遠。佛法本身的中心,是涅槃,涅槃寂靜非‘無我不能入’。” 

 

2.2  以倫理學爲例,談佛法倫理與超倫理

倫理學,又名“道德哲學”,世間宗教,基本不離世間道德。在佛法上,蓮生活佛直指:“《善生經》是講倫理”。佛教對善惡問題,有一個最概括性的看法,既是有名的“七佛通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1 

 

佛法涵括世間倫理,也涵括不爲世間所能理解的“超倫理”,如禪宗《六祖壇經》所提到的:“不思善,不思惡”;蓮生活佛解釋:“看見一切的惡跟善,不取不捨,亦不去染,不被善惡所污染。那麼心就像虛空一樣,這樣子才叫做‘大’,才叫做‘摩訶’。”又説:“佛教所講的理論和一般的宗教是不太同的,一般的宗教只是教你‘做善’、‘不要做惡’,這是基本的。做善了以後,還要看到自己的本念,自己的念頭,這就很不容易。”“不是只有上天堂和下地獄,要看到自己的佛性。”

 

另一例是密宗“殺度法”,蓮生活佛《至尊的開悟》書中載有兩則密教成就者以“殺”為“度”的故事;又於《拜訪大師》一書中云:“明白佛法是正道,這正道,順逆皆宗。這種殺度法,是大權菩薩不可思議,不是外人能明白的……這種超然的精神,以佛國淨土為宗,以究竟為實相,如果不是維摩詰大士,是不能明白的。”

 

因此,蓮生活佛曰:“倫理及道德也是一般的宗教的最高境界……但是到了宗教倫理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不是開悟?”他的答案是“未必!”因為開悟是“超出倫理道德之外的……不在善的那一邊。當然更不在惡的那一邊。”

 

2.3  知識論“真知”與佛法唯識的“真知”

以西方知識論爲例,對於“什麼是真知識”的判斷,是隨著時代、個人的觀點而不斷改變的。柏拉圖時期以理性為判斷真知的判準,中古世紀神學家奧古斯丁以上帝為知識之判準;16世紀的笛卡爾以自我理性取代神性建立知識系統,到了1718世紀,更演變為理性論與經驗論的對峙;又由18世紀的康德思想中,主張理性與感性二者缺一不可。簡而言之,諸多爭議。然究其原因,正是各家論説,“不是真正證得果位者所講”。

 

同在追求“真知”的路上,佛法“唯識觀”認爲,人的一切覺知來自於人的“八識”,這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以及阿賴耶識。

 

蓮生活佛在《道果(三)》提到:“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念,綜合起來就是意根,意根再進去就是阿賴耶,阿賴耶再進去就是清淨識,甚至談到十個識。”;在《一日一小語》云:“這六識心,是對某一種事物的察覺。一切的覺知。由六識引出了色、聲、香、味、觸、法(意念想法)。”接著又説,“第六識的‘意’,是分別識、妄想心。”在《清涼的一念》云:“八識中,前六識是了別功能,第七識(末那識)是思量功能,第八識是根本識,義集功能……一心有八個了別作用的識。這了別作用是雜染知見,要轉八識成四種清淨智,才是清淨正智。即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第八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八識為四智,即是轉識成智。”

 

《活佛之歌(七)》曰,“在禪定之中見證到‘阿賴耶識’,才算見道;再把阿賴耶識裏受污染的識清除掉,才會變成清凈識(無垢識)”;在《佛法縱橫談》云:“第九識在密教裡面講是佛識、是如來……狀態就是最深意識……沒有分別的那一種超覺的狀態,才沒有分別,才平等心。”

 

因而,在佛法唯識的觀點上,至少需要見證“第八識”以後,才能算是見證“真知(見道)”,這與哲學知識論的判別及範疇,全然不同。

 

2.4  佛法與哲學的差異

2.4.1  立足點的差異:哲學中的自我與佛法中的真我(自性)

佛法思想中,“自我”與“他我”是連貫的,是一體的。然而西方哲學思想裏,個人“自我”往往重於“他我”。這是東西文明所孕育出不同的“我”之觀念。蓮生活佛認爲,西方對與個人自我的尊重比較強烈,對於其他的我也就忽視了。而將群體的我、個人的我,跟其他的我,連貫一起,這是佛陀的思想。”佛法認爲,個人“自我”是狹小的,是煩惱與痛苦的根源。

 

破除“自我”,需要實踐“無我”思想。蓮生活佛在講述《圓覺經》說:“把‘自我’變成‘無我’,而且‘眾生都是我’,這種平等無分別的智慧,這個是佛的本身的一個大智慧。”,在《虹光大成就》說“小乘要成佛,一定要先修‘無我’,還要‘無人’才能夠解脫。至於大乘一定要‘無我’、‘無人’,甚至於‘無法’才能夠解脫。”佛法教導眾生,從世俗自我,修持無我,最後“自性”流露。

 

佛法強調“真我(自性)”,哲學強調“自我”,這是思考立足點上的差異。

 

2.4.2  著手點的差異:哲學的疑入與佛法的信入

哲學的求知,從懷疑開始,講究立論的邏輯嚴密性與論證的科學性。法國近代哲學創始人之一,笛卡爾,在其著名哲學論著“A Discourse on Method” (Descartes, trans. 2008/2016)(中文譯名“談談方法”)中提到研究問題的四個原則,其中第一個原則是:“對於我沒有確實了解的事,絕不會接受是真實的⋯⋯除非在謹慎且沒有成見的判定中,很明確地排除我心中所有的疑點。”2 

 

哲學強調理性的懷疑,而佛法同樣強調懷疑,如禪宗,有“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之說。不過,必須強調佛法的“懷疑”,是以“相信”為前提的。蓮生活佛云:“這個‘疑’,是追求真理的‘疑’,而不是懷疑佛法,懷疑師父,也不是懷疑釋迦牟尼佛所傳下來的法,而是一直在佛理當中由‘疑’去尋找真理。”

 

因此佛法著重“以信入門”,再從佛門中尋找真理。如《觀心論疏》所言:“佛法如海,唯信能入。”沙門吉藏在《維摩經義疏》中說:“若無信心。雖解文義。空無所得也。”也如沙門澄觀在《三聖圓融觀門》中的“因於信,方能成解。有解無信,增邪見故;有信無解,長無明故。”又如天台宗九祖唐天台沙門湛然,號妙樂大師(711782)在《法華文句記》解釋《法華經》〈信解品〉中所言:“鈍根正見信而不解,利根邪見解而不信,利根正見有信有解,鈍根邪見無信無解。”

 

2.4.3  終極目標的差異:哲學的真理知識與佛法的涅槃寂靜

什麼是哲學?這個問題是至今仍然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哲學的目標,在於真理知識的追求。然而“什麼是佛法”與“佛法的終極目標”,其答案清楚明確:佛法,以達到“涅槃寂靜”為目標,所衍生的一切方法。

 

蓮生活佛說:“無常就是佛法,無我也是佛法,最後的涅槃寂靜,這是最究竟的佛法。”在《偕汝談心(五)》教導:了斷煩惱,生死自主,佛陀祂最主要的教化的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在這裏;在講授《大圓滿九次第法》中曰:“佛教本身有一個究竟,這個究竟就是成佛,這個究竟也叫做空性。”

 

哲學的目的,只能廣泛論之為追求真理知識,很難定其究竟;但佛法的究竟目的,無論是小乘,大乘,金剛乘,均是明確的“涅槃寂靜”。

 

2.5  小結

簡言之,佛法與哲學因思想層次上不同,故而見解差異,如明代思想家王陽明詩言:“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濶。”

 

蓮生活佛《和大自然交談》云:“佛學的理論及實踐,其義諦相當艱深,很難將其簡單化……佛學如果以學術來弘揚,是失去義諦!……佛學如果以思想的目的來弘揚,又成了概念偏差!……有人主張佛學要易容,全盤西化,然而,這也不對,因爲佛教本有一個獨立自主的傳統,無法歪曲。”如上所言,將佛法哲學化,實不可取。

 

然哲學細密思維,能夠梳理佛法中深奧難懂的教義;運用哲學的表達方式,可以幫助人理解和接受佛教。所以蓮生活佛在《湖濱別有天》一書說:“他們美國人,根本不明白‘佛’是什麼,也根本不想成佛……但內心對東方的哲學及文化卻有一股響往的心,隨便道兩句東方的術語,就有一種特別高尚的味道……祇有先講些‘老子的思想’,‘莊子的處世’,來引發他們的興趣,再引入釋迦牟尼佛的,‘苦、集、滅、道’四諦法。”

 

不只是外籍人士,有時為了利益及引領眾生導向開悟,蓮生活佛亦會借助哲學,如《至尊的開悟》云:“以神通故事接引初機。以哲學理念接引中機。以如來智慧接引上機。先以慾鈎之,再令入佛智。”

 

最後,採蓮生活佛著作《天上的鑰匙》以及《淨光的撫摸》各一小段,作為結語:

 

人問:“佛教是哲學嗎?”

我答:“佛教是哲學中的哲學,但,最終不是哲學。”

 

佛陀不是宗教家。

佛陀也不是哲學家。

佛陀不是理論學者。

佛陀的真正身分是“思想家”,然後把思想實踐。

 

 

註釋

 1 劉嘉誠(20005月)《佛教倫理學探究》,取自:臺大佛學數位圖書館,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MISC/misc94964.htm2020425)。

2   René Descartes (n.d.). In A Discourse on Method (Chap.Part II). (John Veitch, Trans.). The Project Gutenberg Ebook. Retrieved Oct. 8, 2020, from 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59/59-h/59-h.htm#part3

  

 

思考題:

1.    試論佛法的形而上學(宇宙論)。

2.    對於部分形而上的問題,佛陀爲何不答

3.    哲學對於行者有何益處

 

 

參考文獻

005 平等性智〉,收入《637 佛法縱橫談——蓮生活佛開示錄2》,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752&bookmark=c0052020426日)。

 

006【第八十六講】什麼是清淨?要入禪定到入三昧地才能清淨〉,收入《702蓮生活佛講授道果(三)》,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122&bookmark=c0062020426日)。

 

006 修行是自己修自己得〉,收入《658 活佛之歌(七)》,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769&bookmark=c0062020426日)。

 

008 明須二種次第雙運大菩提品第十一之一〉,收入《618 密教智慧劍 蓮生活佛講密宗道次第廣論10》,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744&bookmark=c0082020426日)。

 

010第一〇二講〉,收入《683 大心印 蓮生活佛講六祖壇經(四)》,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93&bookmark=c0102020426日)。

 

018談閲讀經藏(二 )〉,收入《630 新虹光大成就(三)》,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722&bookmark=c0182020426日)。

 

020 第九十二講〉,收入《666 大願地藏 蓮生活佛講 地藏經(三)》,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76&bookmark=c0202020426日)。

 

025 第一百零九講〉,收入《697 蓮生活佛講授喜金剛講義》,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085&bookmark=c0252020426日)。

 

027 的對治〉,收入《607 虹光大成就(七)》,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749&bookmark=c0272020425日)。

 

027第二十七講〉,收入《680 大心印 蓮生活佛講六祖壇經(一)》,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90&bookmark=c0272020426日)。

 

029 第二十九講〉,收入《670 清凈的圓鏡 蓮生活佛講圓覺經(一)》,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80&bookmark=c0292020426日)。

 

077 自性與自我〉,收入《603 虹光大成就(三)》,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708&bookmark=c0772020426日)。

 

陳利銘《從康德與佛教知識論看學校課程內涵》,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158598.pdf2020425日)。

 

澄觀述《三聖圓融觀門》收於《大正藏》冊T45,頁671,中19-20行。華嚴三聖是指:毘盧遮那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

 

胡適〈導言〉,收入《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取自:國家圖書館,台灣華文電子書庫 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CL-002573166/reader2020104日)。

 

吉藏撰《維摩經義疏》卷第一收於《大正藏》冊38,頁91827-28行。

 

《蓮生法王開示》,2017412 蓮生活佛開示於臺灣臺南慈航雷藏寺,https://tbsn.org/guidem/detail/371/201704122020426日)。

 

盧勝彥〈001 在飛機上讀書〉,收入《119 和大自然交談》,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269&bookmark=c0012020426日)。

 

盧勝彥〈003蚊子與大師〉,收入《256 拜訪大師》,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513&bookmark=c0032020426)。

 

盧勝彥〈004不祗是看,而是觀察〉,收入《014 成功者箴言(上)》,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84&bookmark=c0042020426日)。

 

盧勝彥〈005 彌勒菩薩說唯識〉,收入《161 清涼的一念》,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361&bookmark=c0052020426日)。

 

盧勝彥〈005 第一二五講〉,收入《684 大心印 蓮生活佛講六祖壇經(五)》,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94&bookmark=c005 2020426日)。

 

盧勝彥〈010你是我釣起來的〉,收入《254 至尊的開悟》,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509&bookmark=c2542020426日)。

 

盧勝彥〈017 佛陀的宇宙觀〉,收入《644 偕汝談心(五)》,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56&bookmark=c0172020426日)。

 

盧勝彥〈018 【第一八二講】果業完全消除 才算是證悟〉,收入《693 大圓滿九次第法()》,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038&bookmark=c018 2020922日)。

 

盧勝彥〈024 什麼是佛教〉,收入《260 天上的鑰匙》,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020&bookmark=c0242020426日)。

 

盧勝彥〈024 《真心看臺灣》的專訪〉,收入《254 至尊的開悟》,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509&bookmark=c0242020426日)。

 

盧勝彥〈035 超出倫理道德之外〉,收入《200 開悟一片片》,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400&bookmark=c0352020426日)。

 

盧勝彥〈037 初發心與菩提心〉,收入《060 湖濱別有天》,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30&bookmark=c0372020426日)。

 

盧勝彥〈040 一位瘦削的老人〉,收入《272 淨光的撫摸》,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259&bookmark=c0402020426日)。

 

盧勝彥〈041 說空〉,收入《164 一日一小語》,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364&bookmark=c0412020426日)。

 

劉嘉誠(2000年5月) 〈七佛通偈〉收入:《佛教倫理學探究》取自:《佛教倫理學探究》,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MISC/misc94964.htm 2020425日)。

 

〈什麼是哲學〉,取自:佛羅里達州大學,https://philosophy.fsu.edu/undergraduate-study/why-philosophy/What-is-Philosophy2020425日)。

 

湛然述《法華文句記》卷第七(上)收於《大正藏》冊34,頁274,中15-17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