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羅萬象的佛學
第一章 佛學基本詞彙
第五節 怎樣才能有“定”?

5.1的真實義

若要真正地去了解,修行中怎樣才能有的境界,應要從明白何謂的真義開始。在《佛遺教經》中,佛陀對的含義,有著這樣的闡述:“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集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亂,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又,《六祖壇經》亦云: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襌,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在此經文之中,除了闡釋禪定的定義,更道出修習禪定之功用,藉由精進修持學的前因,最後締結自見清淨本性的成果。

 

5.2  怎樣才能有“定”

蓮生活佛對禪定一詞,有著如斯的見解:‘襌’由於可解釋成‘靜慮’,而‘靜慮’又是‘定’,‘定’就是梵語的‘三昧’,或‘三摩地’,所以,‘禪定’就等於是‘三摩地’了。我們修持真佛密法的重點,全在於入這個‘三摩地’,就是定心一境,亦是定心虛空,甚至是融入宇宙意識,達成‘心與心合而為一’,這是至要中的至要。

 

然而,在修習禪定之前,應先對佛法大意具有真知灼見,兼備有出離心、菩提心及中觀正見,認知器世界裡盡皆夢幻,常存無造作之念、及厭離一切外相,心境達至煩惱漏盡、無事無心的祥和寂寂。這樣,才可以將的真義,在佛說經典的字裡行間中抽離,親自去體會其微妙不可言語之處,再從妙觀察智裡去證悟空性,堅固自身領悟所得的佛學理念,如《金剛經》內裡: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的境況。學的要點是,將凡夫心昇華成為聖賢心,萬念重歸於一念,在專注實修寂靜之中,去體悟和融入如來教導的真理,最終乃至無念為正覺。

 

禪定(寂靜)的無上口訣,若依三覺來分,正是:

外覺  —— 六塵不染,守住六根。這是欲空色空,一切外境皆空,其口訣是境外無心,心外無境。

 

內覺  —— 佛光與身光相融合,自性完全清淨。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均不可得,融合的口訣,正是:事外無心,心外無事。

 

直覺  —— 離一切顛倒夢想,直覺寂滅無二,佛我一片,法界真空性。其口訣是:無相無不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蓮生活佛指出,禪定本是修習佛法的定心之法,一種實修靜慮、將心安住涅槃境地的修行方式。在日常生活裡的行、住、坐、臥,全都包羅於禪定的範疇之內,而並非只規限於坐襌入定、盤膝端坐的固有形態。

 

蓮生活佛特別教授珍貴的“禪定九次第法”,因為密教相應的總樞紐,就在“禪定九次第法”,只有精進行持此法,在心無雜染之下,修行人才能進一歩的入甚深三昧之中,才能夠跟本尊合一、能夠達成圓滿證悟。這禪定九次第就是修行的方法,是一切佛教顯密均所必須。有關禪定九次第如下:

1.    第一個次第“初住” —— 心只是稍稍穩定,妄想非常多,心浮浮的,很散亂。時間很短,心穩定也很短,約二分鐘就被妄念侵入。就算行者坐的時間很長,但,穩定只一、二分鐘。當心飄浮出去,行者注意到了,就要把心找回來。心走掉又找回來,如此反覆做時,就稱為“初住”。行者可觀想所緣境,不讓其它念頭進來,把心定下來。

 

2.    第二個次第“續住”—— 禪坐一段時間之後,已能注意到妄念,一有妄念,便把心拉回來,散失再拉回,反覆練習,注意心念,心能穩定六、七分鐘之久,就算“續住”。“續住”的時間會較長久,散失再拉回的訓練會花掉很長的時間。

 

3.    第三個次第“回住”—— 心已能定在十二、十四分鐘之久了,之後妄念一升起,能夠很快發覺並馬上拉回來,已能漸漸的控制心念。

 

4.    第四個次第“近住”—— 專注力已達穩定,每一次的禪定,心已能集中在一個點上,念頭不會進來,心也不會跑掉,不易入侵,就算入侵,也會很快遣散,注意力增強,達二十分之久。

 

5.    第五個次第“伏住”—— 此階段有高度的穩定,精神很集中,沒有別的念頭進來,心不散失。但恐落入昏沉而進入深眠狀態,很多行者誤以為這是最高的三摩地境界。因此須有“內省的機警”,要有“內省”、“清明”,雖然“伏住”了,心能夠穩定了,但是注意,不要進入昏沉。

 

6.    第六個次第“寂住”—— 由於“伏住”的狀態是入三摩地的關鍵,但易睡著,過於加強精神後,反而精神亢奮,就會產生“掉舉”,這“昏沉”或“掉舉”都是過失。一個是“睡著”。一個是“太清醒”。二者要調整好,剛剛好最重要。時間四十分。“寂住”的時候,會產生力量出來,在與本尊合一時,即產生了法力。行者此時要內省警覺,需能夠保持心的穩定理智,避免掉舉、興奮的心浮現。

 

7.    第七個次第“最寂住”—— 心的能量愈來愈強,但,穩定度也愈來愈高,無昏沉,也無亢奮,心很細很細,如線如針。禪定時間達二小時以上。在這個階段,一切都成熟了,已是一位能禪定的人。以運心的力量,就可以到“地獄道”及“諸天”,全是“心的能量”的緣故。

 

8.    第八個次第“專住”—— 當行者靜坐期間不會有昏沉或掉舉時,便能很快入定不費亳力,且想專住多久就專住多久。如同一個很好睡的人,一躺就睡著,不費力,不用心,自己說睡就睡,說醒就醒,完全自我控制。行者的能力,用很少的努力就能夠從“初住”一下子就達到“最寂住”,因為有清明的心,就不會昏沉;沒有亢奮,就能夠把你的心非常清涼的觀照,這個就是“專住”。

 

9.    第九個次第“等住”—— 毫不費力的禪觀,自由自在的任運,心永遠像虛空,無所謂、無所住、斷煩惱。總之,此階段無事、無心、無昏沉、無掉舉、無妄、無想。時間不計。證入虛空、大光明海。能夠入我我入,相應本尊,相應諸尊,見證佛性,五種佛的智慧都會產生出來。

 

蓮生活佛教導,只要熟悉了“禪定九次第法”,一剎那就可以成就。這些法講起來好像是一個次第,只要習慣了,馬上可進入甚深的禪定之中,就是“般若波羅蜜”。此時,禪定所看到的、所認知的,就是“明心見性”的境界。 

 

5.3  結語

當學佛者最終畢竟領會到修習“禪定”的真正義趣,則內心常能保持寂靜與平和,力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常伴隨於左右在大道上修行。誠如蓮生活佛所言:只要入於‘三摩地’的人,他會另有一番的見地,明白到自己只是一個旁觀者,既不是主角,也不是配角。他不會介入紅塵之內,一直安住於‘三摩地’、自身的佛性之中,八風吹不動,靜觀萬物皆自得。而所謂的,就是一種覺醒之力,能見之力,也就是已沒有俗諦的思想,開始以智慧來見真諦的道。

 

行者要使禪定功深,必須精進修持,去除懶惰,去除昏沉(太鬆),去除掉舉(太緊)。總之,進入最高境界的修行者,身心合一,調柔、舒適、愉悅。禪定功深到了最高境界,一切可以成就。在禪定中,住本原、本然時,可以見證佛性。又,只要見證佛性,一切妄念和煩惱,自然可以斬斷了。且,禪定功深的行者,一見永見,他們永遠不受外界干擾,永遠心不散亂,故時時刻刻見佛性。



思考題:

1. 試闡釋“定”在修行上的意義和作用

2. 試分析禪定對學佛者的重要性

3.   “定”是根據如何的修習過程而產生的  

 


參考文獻

021 密法相應成就的關鍵在禪定九次第〉,收入《660 活佛之歌(九)》,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71&bookmark=c0212020828日)。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取自:CBETA 漢文大藏經,https://tripitaka.cbeta.org/T12n0389_0012020323日)。

 

盧勝彥〈005  禪定(寂靜)〉,收入《080 佛王之王》,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60&bookmark=c0052020323日)。

 

盧勝彥〈006 時輪金剛的禪定〉,收入《252 三摩地玄機》,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507&bookmark=c0062020828日)。

 

盧勝彥〈008 安住於「佛性」〉,收入《261 定中之定》,取自:真佛般若藏, 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022&bookmark=c0082020323日)。

 

盧勝彥〈013 禪定中看見佛性的問題〉,收入《220 當代法王答疑惑》,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471&boomark=c0132020828日)。

 

盧勝彥〈031 進入諸天的禪定〉,收入《193 牛稠溪的嗚咽》,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393&bookmark=c0312020828日)。

 

〈坐禪第五〉,收入《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取自:CBETA 漢文大藏經, https://tripitaka.cbeta.org/T48n2008_00120203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