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罗万象的佛学

第一章 佛学基本词汇

第五节 怎样才能有“定”?



5.1 “定”的真实义

若要真正地去了解,修行中怎样才能有“定”的境界,应要从明白何谓“定”的真义开始。在《佛遗教经》中,佛陀对“定”的含义,有着这样的阐述:“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集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乱,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又,《六祖坛经》亦云:“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襌,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在此经文之中,除了阐释禅定的定义,更道出修习“禅定”之功用,藉由精进修持“定”学的前因,最后缔结自见清净本性的成果。


5.2 怎样才能有“定”

莲生活佛对“禅定”一词,有着如斯的见解:“‘襌’由于可解释成‘静虑’,而‘静虑’又是‘定’,‘定’就是梵语的‘三昧’,或‘三摩地’,所以,‘禅定’就等于是‘三摩地’了。我们修持真佛密法的重点,全在于入这个‘三摩地’,就是定心一境,亦是定心虚空,甚至是融入宇宙意识,达成‘心与心合而为一’,这是至要中的至要。”


然而,在修习禅定之前,应先对佛法大意具有真知灼见,兼备有出离心、菩提心及中观正见,认知器世界里尽皆梦幻,常存无造作之念、及厌离一切外相,心境达至烦恼漏尽、无事无心的祥和寂寂。这样,才可以将“定”的真义,在佛说经典的字里行间中抽离,亲自去体会其微妙不可言语之处,再从妙观察智里去证悟空性,坚固自身领悟所得的佛学理念,如《金刚经》内里:“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境况。“定”学的要点是,将凡夫心升华成为圣贤心,万念重归于一念,在专注实修寂静之中,去体悟和融入如来教导的真理,最终乃至无念为正觉。


禅定(寂静)的无上口诀,若依“三觉”来分,正是:

外觉  ——  六尘不染,守住六根。这是“欲空”、“色空”,一切外境皆空,其口诀是“境外无心,心外无境。”


内觉  ——  佛光与身光相融合,自性完全清净。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均不可得,融合的口诀,正是:“事外

                                 无心,心外无事。”


直觉  ——  离一切颠倒梦想,直觉寂灭无二,佛我一片,法界真空性。其口诀是:“无相无不相,不生不灭,不垢

                                    不净,不增不减。”


莲生活佛指出,“禅定”本是修习佛法的定心之法,一种实修静虑、将心安住涅盘境地的修行方式。在日常生活里的“行、住、坐、卧”,全都包罗于“禅定”的范畴之内,而并非只规限于“坐襌”入定、盘膝端坐的固有形态。


莲生活佛特别教授珍贵的“禅定九次第法”,因为密教相应的总枢纽,就在“禅定九次第法”,只有精进行持此法,在心无杂染之下,修行人才能进一歩的入甚深三昧之中,才能够跟本尊合一、能够达成圆满证悟。这禅定九次第就是修行的方法,是一切佛教显密均所必须。有关禅定九次第如下:

1. 第一个次第“初住” —— 心只是稍稍稳定,妄想非常多,心浮浮的,很散乱。时间很短,心稳定也很短,约二分钟就被妄念侵入。就算行者坐的时间很长,但,稳定只一、二分钟。当心飘浮出去,行者注意到了,就要把心找回来。心走掉又找回来,如此反复做时,就称为“初住”。行者可观想所缘境,不让其它念头进来,把心定下来。


2. 第二个次第“续住”—— 禅坐一段时间之后,已能注意到妄念,一有妄念,便把心拉回来,散失再拉回,反复练习,注意心念,心能稳定六、七分钟之久,就算“续住”。“续住”的时间会较长久,散失再拉回的训练会花掉很长的时间。

 

3. 第三个次第“回住”—— 心已能定在十二、十四分钟之久了,之后妄念一升起,能够很快发觉并马上拉回来,已能渐渐的控制心念。


4. 第四个次第“近住”—— 专注力已达稳定,每一次的禅定,心已能集中在一个点上,念头不会进来,心也不会跑掉,不易入侵,就算入侵,也会很快遣散,注意力增强,达二十分之久。


5. 第五个次第“伏住”—— 此阶段有高度的稳定,精神很集中,没有别的念头进来,心不散失。但恐落入昏沉而进入深眠状态,很多行者误以为这是最高的三摩地境界。因此须有“内省的机警”,要有“内省”、“清明”,虽然“伏住”了,心能够稳定了,但是注意,不要进入昏沉。


6. 第六个次第“寂住”—— 由于“伏住”的状态是入三摩地的关键,但易睡着,过于加强精神后,反而精神亢奋,就会产生“掉举”,这“昏沉”或“掉举”都是过失。一个是“睡着”。一个是“太清醒”。二者要调整好,刚刚好最重要。时间四十分。“寂住”的时候,会产生力量出来,在与本尊合一时,即产生了法力。行者此时要内省警觉,需能够保持心的稳定理智,避免掉举、兴奋的心浮现。


7. 第七个次第“最寂住”—— 心的能量愈来愈强,但,稳定度也愈来愈高,无昏沉,也无亢奋,心很细很细,如线如针。禅定时间达二小时以上。在这个阶段,一切都成熟了,已是一位能禅定的人。以运心的力量,就可以到“地狱道”及“诸天”,全是“心的能量”的缘故。


8. 第八个次第“专住”—— 当行者静坐期间不会有昏沉或掉举时,便能很快入定不费亳力,且想专住多久就专住多久。如同一个很好睡的人,一躺就睡着,不费力,不用心,自己说睡就睡,说醒就醒,完全自我控制。行者的能力,用很少的努力就能够从“初住”一下子就达到“最寂住”,因为有清明的心,就不会昏沉;没有亢奋,就能够把你的心非常清凉的观照,这个就是“专住”。


9. 第九个次第“等住”—— 毫不费力的禅观,自由自在的任运,心永远像虚空,无所谓、无所住、断烦恼。总之,此阶段无事、无心、无昏沉、无掉举、无妄、无想。时间不计。证入虚空、大光明海。能夠入我我入,相应本尊,相应诸尊,见证佛性,五种佛的智慧都会产生出来。


莲生活佛教导,只要熟悉了“禅定九次第法”,一剎那就可以成就。这些法讲起来好像是一个次第,只要习惯了,马上可进入甚深的禅定之中,就是“般若波罗蜜”。此时,禅定所看到的、所认知的,就是“明心见性”的境界。 


5.3 结语

当学佛者最终毕竟领会到修习“禅定”的真正义趣,则内心常能保持寂静与平和,“定”力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常伴随于左右在大道上修行。诚如莲生活佛所言:“只要入于‘三摩地’的人,他会另有一番的见地,明白到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既不是主角,也不是配角。他不会介入红尘之内,一直安住于‘三摩地’、自身的佛性之中,八风吹不动,静观万物皆自得。”而所谓的“定”,就是一种觉醒之力,能见之力,也就是已没有俗谛的思想,开始以智慧来见真谛的道。


行者要使禅定功深,必须精进修持,去除懒惰,去除昏沉(太松),去除掉举(太紧)。总之,进入最高境界的修行者,身心合一,调柔、舒适、愉悦。禅定功深到了最高境界,一切可以成就。在禅定中,住本原、本然时,可以见证佛性。又,只要见证佛性,一切妄念和烦恼,自然可以斩断了。且,禅定功深的行者,一见永见,他们永远不受外界干扰,永远心不散乱,故时时刻刻见佛性。

 

 

思考题:

1.     试阐述“定”在修行上的意义和作用

2.     试分析“禅定”对学佛者的重要性。

3.     “定”是根据如何的修习过程而产生呢




参考文献

021 密法相应成就的关键在禅定九次第〉,收入《660 活佛之歌(九)》,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71&bookmark=c0212020828日)。


《佛垂般涅盘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取自:CBETA 汉文大藏经,https://tripitaka.cbeta.org/T12n0389_0012020323日)。


卢胜彦〈005  禅定(寂静)〉,收入《080 佛王之王》,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60&bookmark=c0052020323日)。


卢胜彦〈006 时轮金刚的禅定〉,收入《252 三摩地玄机》,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507&bookmark=c0062020828日)。


卢胜彦〈008 安住于「佛性」〉,收入《261 定中之定》,取自:真佛般若藏, 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022&bookmark=c0082020323日)。


卢胜彦〈013 禅定中看见佛性的问题〉,收入《220 当代法王答疑惑》,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471&boomark=c0132020828日)。


卢胜彦〈031 进入诸天的禅定〉,收入《193 牛稠溪的呜咽》,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393&bookmark=c0312020828日)。


〈坐禅第五〉,收入《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取自:CBETA 汉文大藏经, https://tripitaka.cbeta.org/T48n2008_00120203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