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罗万象的佛学

第二章 佛学基本理论

第四节 “四圣谛”是指什么?


   


“四圣谛”是世尊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后悟出的人生真理,是佛陀首转法轮度化五比丘的教法,透过揭示人生是苦的实相,探究苦的成因,说明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灭苦的方法和达到涅盘的解脱自在,称为苦、集、灭、道“四圣谛”。

 

《佛遗教经》说:“佛说苦谛,真实是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也就是说,人生的苦真实不虚,所有的苦都是由业力和烦恼所造成,要真正的灭掉苦的成因,才能断掉苦果,能灭苦因苦果的方法,就是要修道。

 

苦谛 ── 说明人生多苦,意苦、身苦、来世苦,世间一切皆苦的真理,这是苦果。

集谛 ── 说明苦的成因,观察人生痛苦是怎么来的,苦的缘是怎么来的。业与烦恼是人生痛苦的成因。

灭谛 ── 说明断灭人生诸苦,常乐我净。得无碍自在涅盘解脱境界,才是脱离人生痛苦最究竟的圣果,这是证果。

道谛 ── 说明离苦修道,是能达到解脱境界所应遵循的正道,这是证因。

 

四圣谛是佛陀如实智证的义理,当中存在着因果关系,集是苦因,苦是果,道是出世间得解脱的因,灭是出世间得解脱的果。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三转法轮,宣说四圣谛这个脱离烦恼痛苦轮回的重要义理。祂认为只要按照四圣谛的教法,去思惟、去实践,就可证悟真理。佛陀以生病比喻:病为苦谛,应遍知;集谛犹如病因,应远离;灭谛犹如病愈,应修证;道谛犹如良药,应多修习。

 

为何这四谛名为圣谛《瑜伽师地论》云:“何故诸谛唯名圣谛答唯诸圣者于是诸谛同谓为谛,如实了知如实观见;一切愚夫不如实知不如实见。是故诸谛,唯名圣谛。”意思是只有证悟的圣者才能对这世间的四个真谛如实了知明白,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地观察到苦、集、灭、道在其中运转的道理,从而实践。至于一般人则不能如圣者般了知及观见四谛的真实义,故这四谛名为四圣谛。

 

4.1 苦圣谛

释迦牟尼佛的四圣谛,最先开始讲的是 “苦谛”,也即是苦的真理。人生是一种生命痛苦的延伸,烦恼几乎无止无尽的纠缠不休,忧患痛苦烦恼多,苦不堪言。如《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四圣谛:“苦、集、灭、道”,第一个就是“苦”,因为知道“苦”,所以人们为“苦”烦恼,而唯一解脱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变成解脱的成就者,才能够离“苦”,把“苦”灭掉。

 

人生很苦,但是很多人却看不穿,只以物质享受最乐,以欲望满足最乐,以地位崇高最乐,以爱情圆满最乐,他们岂知道,其实这些都是苦因为何是苦因因为享受并不恒长,欲望永不满足,地位不能永固,爱情不会永久。而在追逐金钱、权力、荣誉、爱情的同时,往往种下很多苦因,当一时的快乐失去,剩下的只有痛苦和悲伤。这是佛陀如实知见人生是苦的本质。

 

人间的苦可分为三苦和八苦。

 

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指苦上加苦。人身之苦加上天灾人祸之苦。当由乐境变坏;顺境之中,突然变成祸殃,所遭之苦,称为坏苦。而人生行年之苦,年轻时蒙昧无知之苦,中年奋斗挣扎之苦,老年空虚落寞之苦,就是“行苦”。

 

八苦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及五阴炽盛苦。


1.  生苦:            是人欲出生时,住在秽处,吃的是腥血。出生时钻夹山,如逃追杀。出胎时,遇外面冷气,堕地大哭。这

                                        也是人生众苦的起源。

2.  老苦:           人到老年,气力便衰退,精神记忆完全损减,动作也不如意,病痛随至,风华不再,感叹岁月无常,这一

                                        切皆苦。

3.  病苦:            人一染上疾病,不但四大不调坐卧难安,同时饮食无味,病痛浑身不适,轻者哀声叹气,重者残废拖累,

                                        此乃人道一大苦楚。

4.  死苦:            死时双手空空,不管功名、权势、田园、宅舍、金玉珠宝、娇妻子女皆通通抛弃,执著者口不能言,实在

                                        甚苦,又有其他水火刀兵毒药自缢而死的,其痛苦更甚。即使一生顺遂,终需面对死亡的逼迫。

5.  爱别离苦: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亲近的人偏要分离,爱人喜新厌旧,不再相见,生离死别,其想念之苦,就是爱

                                        别离苦。

6.  怨憎会苦:    天天看见怨恨的人,与憎恶的人共处,不是冤家不聚首,或遭其杀,遭其侮,遭其欺,导致是非烦恼纷

                                        纷,为怨憎会苦。

7.  求不得苦:  世间一切事物,不是得就是失,心中所喜爱的得不到,为求不得苦。

8.  五阴炽盛苦:五阴是指看见的(色),受到的(受),想到的(想),做到的(行)和意识到的(识)。这五阴会遮盖

                                        人的本来真性,造下许多罪恶,即是人被欲望牵制、束缚而变得苦不堪言,甚至苦上加苦,如此五阴炽盛

                                        便成为制造痛苦的种子。

 

莲生活佛说,无常是苦、得失是苦、贪爱是苦、执著是苦,学佛者要明白苦,超越苦,才能终结苦。

 

4.2   集圣谛

人生这么的苦,到底苦从何来集圣谛就是说明人生痛苦烦恼的根源,为甚么人生这么多的苦苦果之缘是如何来的

 

《集异门足论》曰:“云何苦集圣谛答:诸有漏因,是名苦集圣谛。”《集论》云:“云何集谛谓诸烦恼及烦恼增上所生诸业,俱说名集谛。”“集”是召集、召感的意思,是意念上的。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瞋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为了召集观察苦的源头,进而看破放下,解脱自在,行者在禅修中当细细思维:“为何会有“苦”为何会出生这么多的苦这些苦果之缘是如何来的

 

莲生活佛说,研究苦之成因,离不开我执,贪爱和执著:因为有我,所以有贪。贪欲是人之本性,也就是苦因的最大根源。若仔细的检视自己,不难发现自己与其他人一样,都是对欲求永不停息。大至想得到世间最多的财富、最高的地位、最美的伴侣,微至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注视和尊重,大大小小的欲求,当得不到的时候,便会产生痛苦;当求得到时害怕失去,会心生忧虑;到真的失去时,更是伤痛;有的求得到后会希望愈多愈好,不断的期望,欲望永无止尽,这就是人心不足,难以抵挡欲望。

 

当六根的欲念,眼、耳、鼻、舌、身、意碰到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便无法克制,尽情去寻找官能刺激及追求物质享受,欲乐、财富、权势的贪求,有谁不爱有的甚至为了欲望的追求,有意无意巧取豪夺,与恶业结了不解之缘,如此累积一个又一个的苦因,试问又岂能幸免于苦果当知道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也是造成生死流转的原因,于是聚集了苦的因及苦的缘,将之断除,这就是佛陀是要教导学佛行者观察看破和实践的义理,放下我见,放下欲望,才能解脱自在。

 

明白了苦及苦的成因,就要修持道圣谛,以达至烦恼灭尽,超凡入圣。

 

4.3    灭圣谛

《集论》云:“真如境上,有漏法灭,是灭谛相。”灭谛是究竟之真理,是佛陀所证悟的无上甚深妙法。有漏灭就是指诸烦恼业全部消灭,因此后世苦果不再相续,故名灭谛,也就是三法印的涅盘寂静。

 

灭是指觉行圆满,常乐我静的境界。达到此境界的方法,是行者妄念烦恼一静止的时候,产生了“空”的境界,而能够体现这一种快乐。当进入了绝对虚空,自然能领会到佛菩萨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到了觉行圆满,就是大圆满“常乐我净”的涅盘。一个人能从苦因苦果得到解脱,断尽烦恼,解脱生死,即为涅盘,涅盘就是寂灭。

 

莲生活佛说,人只要完全离欲,就能断烦恼,无忧更无怖。如何离欲先要了解苦的成因,远离对我的执著,远离贪欲追求,依循道圣谛修持,只要苦彻底的终结,就能证灭。能抛弃一切的贪及执著,全面彻底的实践,就等于灭。

 

4.4   道圣谛

道是指能通达灭苦涅盘的道路,《集论》云:“云何道谛,谓由此道故,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是略说道谛相。”

 

由于知道生老病死诸苦,是由集谛的有我想、贪执、烦恼诸业所造成,同时知道断烦恼能证涅盘灭除诸苦,因此必须追求断集的方法,修诸道法,也就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及正定,从而证得灭谛。

 

我们应精进修习离苦的方法,来灭贪瞋痴无明烦恼,来净化自己的念头和习气,并时时的自我观照,使身、口、意清净,解脱生死,达到究竟的寂灭。

 

莲生活佛说,在佛陀时代,释迦牟尼佛要阿罗汉修四圣谛,四圣谛是真理,只要不断的依四圣谛修持,才能由止贪及止执著,得到证悟,把苦、集、灭、道转变为常(自在)、乐(自如)、我(大我)、净(清净)。

 

4.5   结语 

总而言之,四圣谛是可贵的法宝,也是佛门弟子首应修学的真理。行者透过静思推理,领会人生的苦及苦因,能够帮助自己升起出离心,从而想从苦中解脱,找出其中方法。依照佛陀教示的六度、八正道等道谛的解脱方法,确切的深入思惟和实践,不再造作苦的业因,就不会有苦的果报,心境也会相当平静。从苦因苦果中得到解脱,断尽烦恼,了脱生死,达到灭谛的涅盘境界,是四圣谛的要义。所以佛陀要我们彻底了解人生是苦空无常的,世间一切的现象都是依于“缘起”而建立的,很多缘起再加上其他的缘起,变成一个新的缘起,绝对没有“我”的实体。不论是身、心、环境,人、事、物都离不开因缘生灭。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即是空。

 

莲生活佛说,学佛的人不要有得失的心,苦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修行进入到“空性”的时候,痛苦会转成快乐。发觉享受快乐、享受痛苦居然是平等的,这个境界就是无苦的境界。不论我们求得或求不得,都把这个苦乐看成平等,把生老病死都看成是一种自然的现象,超越它,进入“空”里面。这个时候,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所讲的,“无苦集灭道”的无苦。


思考题:

1.    苦的成因是甚么

2.    如何灭苦


    章末作业: /page/index.html?id=5

     

     

    参考文献

    001 “常乐我净”(一)苦的真谛〉,收入《626 语语升华:虹光大成就新诠5》,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714&bookmark=c001202042日)。

     

    006四圣谛〉,收入《675佛学总说》,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85&bookmark=c0062020129)。

     

    007 空(无)、有论〉,收入《667 堪舆法宝堪舆学导引(上)》,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77&bookmark=c007202043)。 

     

    018【第十八讲】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收入《670清净的圆镜 莲生活佛讲圆觉经(一)》,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80&bookmark=c0182020129)。

     

    030第三十讲【无苦集灭道】-无苦〉,收入《687 大智慧到达彼岸莲生活佛讲心经》,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97&bookmark=c030202043)。

     

    卢胜彦〈004用手转法轮〉,收入《112密教大守护》,取自:真佛般若藏, 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262&bookmark=c0042020129日)。

     

    卢胜彦〈006堕落的根源〉,收入《156清风小语》,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068&bookmark=0062020129)。


    卢胜彦〈013六道浅说〉,收入《034轮回的秘密》,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4&bookmark=c0132020129日)

     

    卢胜彦〈024 娑婆苦歌〉,收入《052 小小禅味》,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22&bookmark=c0242020129)。

     

    卢胜彦〈024 苦的真谛〉,收入《174一道彩虹》,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374&bookmark=c024202042)。

     

    卢胜彦〈026你必须明白「四圣谛」〉,收入《260天上的钥匙》,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020&bookmark=c0262020129)。

     

    卢胜彦〈040 附录-对话篇〉,收入《260 天上的钥匙》,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020&bookmark=c0402020129)。

     

    卢胜彦〈066弟子问疑之二十一〉,收入《156清风小语》,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020&bookmark=c0662020129)。

     

    〈四圣谛〉,收入: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取自:一行佛学辞典,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E5%9B%9B%E8%81%96%E8%AB%A6&selecthistory=202043

     

    〈四圣谛〉,取自:法相辞典,http://buddhaspace.org/dict/fxcd/data/%25E5%259B%259B%25E8%2581%2596%25E8%25AB%25A6.html2020129)。

     

    《佛遗教经》第一卷,取自:CBETA 汉文大藏经,https://tripitaka.cbeta.org/T12n0389_0012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