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罗万象的佛学

第四章 佛法的正确观念

第二节 出家与在家:学佛一定要出家吗?



每个学佛修行的人,都有不同的目的和目标。依正知正见而言,当以了生死、断烦恼、自度度他、自觉觉他为学佛的目标。在这前提下,学佛又是否一定要出家呢出家与在家修持又有何异同

 

2.1   什么是出家

出家是梵文“波吠尔野”(Pravrajv)的音译,也可译做“林居者”。出家,是指出离烦恼俗世的家,也就是离开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门的净行,目的是得道成佛。

 

出家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穿着坏色之衣,故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莲生活佛说,出家即沙门,如《增一阿含经》说:

“沙门名息心,诸恶永已尽,梵志名清净,除去诸乱想。”

 

《四十二章经》: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俱舍论》:

“诸无漏道是沙门性,怀此道者名曰沙门,以能勤劳息烦恼故。”

 

另,维摩诘大士言:“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

 

根据维摩诘大士的意思,出家有两种,前一种重形式,属身出家(外相),如小乘的比丘,大乘的菩萨僧。另一种是心出家(内相),如大乘的菩萨居士,如维摩诘、贤护等等。

 

出家要受两种大戒,分别是十戒及具足戒。莲生活佛于《小小禅味》〈要了出家愿〉一文中提到,出家人要立定志向学习释迦牟尼佛的四大愿望:一愿济众生困厄,二愿除众生惑障,三愿断众生邪见,四愿度众生苦轮。

 

此外,出家和尚要成就十一种法:戒、定、慧、解脱、解脱见慧、根寂、知足、修法、知方便、分别义、不着利。

 

出家和尚要受十一种苦:修练、乞食、一处坐、一时食、正中食、不择家食、穿三衣、坐树下、露坐闲静处、着补衲衣、在冢间住,此法要修十一年之久。

 

出家和尚要时时有十一种存想:

时时观想如来,即是戒意清净。

时时威仪具足,这是代表佛的,行止当心。

时时诸根不错,守住诸根,六根清净。

时时信意不乱,坚定自己的信念,而不纷乱。

时时勇健之念,这是精进勇猛的无休止。

时时苦乐不以为意,出家不以苦乐为意。

时时意不忘失,守住清净意,一刻也不放松。

时时止观现在前,可参看《无上密与大手印》法里的〈止观双运法〉。

时时三昧意,即常在定中。

时时智慧观,以正见的分别,来产生最大的正智。

时时观佛无厌息,这是观想的极致,因无停息,故一心不乱。

 

2.2    为什么要出家

2.2.1    专注修持

现今世人出家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因为婚姻失败,有的因为年长无人照顾,有的因为长期找不到工作希望有个落脚点,但这些都与出家的真正本义有别,只能说是“方便”出家,而不是真正的出家。

 

那到底为什么要出家且参考世尊释迦牟尼佛当年出家的原由。《华严经》云:“若有不识出家法,乐着生死不求脱,是故菩萨舍国财,为之出家求寂静。五欲所缚不离家,欲令众生解脱故,示现不乐处五欲,是故出家求解脱。”经文中的菩萨是指释迦牟尼佛。当年佛陀虽贵为王子,拥有世间的一切财宝,但由于知道世人都是受着五欲(财色名食睡)、家庭等束缚而不得解脱,故示现出家修道、证道、得道的修行方法,让弟子们得以仿效,成就解脱。

 

简而言之,出家就是使行者在一个远离家庭、金钱、爱情、事业、名利,比较清净的环境中,了无牵挂专注的修持,把一切尘世俗事通通放下,把自我中心放下,同时发大悲心弘法度众,以期达到身口意清净,佛性显现的修行方法。

 

2.2.2    执持佛法

在释迦牟尼佛时代,佛陀所度的弟子有出家与在家众。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诸大菩萨,他们都示现在家菩萨相。但佛陀在涅盘前把一切众生付嘱给现声闻相的地藏王菩萨,原因是比丘代表了专修 ,能把世间一切情爱五欲通通放下,把生命、智慧、时间全部投入熏修,布施给众生。而在家居士却因为有家庭、爱情、事业、名利、人事等牵挂,难以全心全意投入熏修,所以从古到今,都是由出家众执持佛法,在家众护持佛法。换句话说,出家是为了荷担如来的家业,弘法度众。

 

2.3  修行一定要出家吗

出家的意义是能够更专心的修行,更专职的弘法。原则上,出家也即是身心奉献给“释迦牟尼佛”,当然要赞叹这种清净的梵行。然而,也不是人人都有出家的因缘,所以也不勉强一定要出家。修行人在家也可以修,一切自然就是好的。也就是,出家也好,不出家也好。出家是大丈夫事,但,在家居士修大成就者,更是了不起啊!

 

莲生活佛认为,每个人只需依照自己的因缘去选择合适自己的修行方式,不需勉强。

 

诚言,出家修行和在家修行有许多地方是不同的:

出家人修行要远离家庭亲友,断世俗事,精神容易集中于修持。如《涅盘经》云:“居家迫迮,犹如牢狱,一切烦恼由之而生。出家宽旷,犹如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

 

出家以荷负如来重担为本,发大菩提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引发一切种智,加持诸善,即在生死苦海亦能引发无边安乐。

 

不过,出家沙门限制多,有些人不能见,有些事不能做,有些地方不能去,有些物不能使用。食衣住行均有限制。例如不能参与政治、不能做生意、不能去听歌、跳舞、喝酒等等。

 

至于在家修行,一边要重视生计,也要兼顾家庭子女,易于分心。

 

然而,在家居士受限制不如出家众多,什么人都可以见,什么事业都可以做,什么地方都可以去,什么物都可以用。受了五戒或菩萨戒的戒弟子,虽然也有限制,但仍比出家人方便很多。在家居士如果以菩萨的精神,致力于自修戒定慧,也一样能度化众生,其范围更为广大。

 

若有人想出家,以修行为终身事业,身边至亲又不反对,出家是值得尊敬赞叹的。如有人不想出家,在家认真修行也很殊胜。因为菩萨发菩提心是一样的,出家与在家,外相虽有别,但在一相一味之中,就完全平等一如,一如无二如。因为出家与在家的相同点,在于心。如《华严经》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思考题:

1.    出家修行是否比在家修行更为殊胜

2.    行者如何抉择出家否  

 

参考文献

012出家与在家的因缘〉,收入《637佛法纵横谈莲生活佛开示录2》,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752&bookmark=c0122019929日)

 

057传授菩萨戒〉,收入《677 真佛宗密乘戒律》,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87&bookmark=c0572019929

 

《大方广佛华严经》,取自:中华电子佛典协会,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5/T10n0279.pdf2019929

 

卢胜彦〈002 出家〉,收入《154 智慧的光环》,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354&bookmark=c0022020316日)

 

卢胜彦〈008要了出家愿〉,收入《052小小禅味》,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22&bookmark=c0082019929

 

卢胜彦〈020修行是人天第一大事〉,收入《101蝴蝶的风采》,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251&bookmark=c0202019929

 

卢胜彦〈035出家与在家〉,收入《209魔眼》,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460&bookmark=c0352019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