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罗万象的佛学

第五章 佛法与人生

第四节 佛法如何看待金钱?



对于学佛修行的人来说,在这世界上,第一伟大的力量,是道。然而,在一般人眼中,都认为这世上最伟大的力量是金钱。在世人看来,虽然有钱也会烦恼,但有钱的烦恼,总胜于没有钱的烦恼,有钱当然也比没有钱好。在佛法看来,金钱只有在娑婆人间用得着。在天上界,在四圣界,用不着。在“心灵上”,用不着。修行的人,够用就好。如果天天想钱,天天去赚钱,为钱舍命,这是凡夫俗人,修行人是以灵修为首的。

 

贪爱金钱的人,见钱如生命,反之,就是轻财重义。金钱如流水,是流来流去的,这一世,流到我们这里,下一世,流到别人那里,金钱是无常态的,所以有一句俗语:“富不过三代”。金钱如果不善于应用,金钱如果不使用,它只是一张纸,这张纸毫无意义可言,再多的钱,全部不用,也等于是一个穷汉,表面风光,却无实益。

 

佛经典中,对金钱观有以下的描述:

《六度集经》中曰:“宁可守道,贫贱而死,不为无道,富贵而生。”

《八大人觉经》中曰:“若人心无厌足,唯多求,罪恶增长。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觉知唯慧是业。”

《百缘经》中曰:“夫求富贵时甚苦,既得已守护亦苦,后还失之,忧念复苦,于三时中,都无有乐。”

《华严经》中曰:“弟子,离诸劫盗,资生之具知足。他人之物,不与不取。”

《尼干子经》中曰:“贪人多积集,得不生厌足,无明心颠倒,常念侵损他;现在怨憎多,舍身堕恶道。是故智者,当念知足。”

 

这五段经典带出了行者对金钱应有的态度是:

取之有道。

知足。

得失心重的人,无乐也。

 

莲生活佛卢胜彦对金钱的观念是:

1)中性。不善不恶。在开悟者的眼中,财利本是没有的,只是暂时的使用之物,用之得宜,可利他,用之不宜,害己害人。开悟的人专注于事物的内在本质,对于外在的财利不会过份的追求。而世俗的人,刚好相反,这是圣人与众生的不同之处。

 

2)无取舍。离而未离。连远离金钱的心也彻底除去,而达到一无所离、离无所离的境界。一切财利,并非永远自己的东西。人生真正的至乐,是寂静的观照,是心灵的平和,是达彼岸的开悟境界。有多少的利才算富少于多少的利才算穷其实富与穷也是每个人自己的衡量,富与穷根本没有界限,也没有划一的定义。

 

3)随缘。自然来去。无所谓。从来不去求,不勉强。这一切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来的,不受金钱的迷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知足则常乐,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要去做金钱的奴隶,不要患得患失,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的一生花费多少钱,命中福份有多少,皆是定数。

 

4)努力而不执著。任运钱,又立断钱。金钱自在。富则富也,穷则穷也。

 

5)善用。仍然重视金钱的功用。努力去经商理财,并不是一项罪过,正当的经商理财均是好的。勿强取豪夺,勿诈骗劫盗,勿投机赌博。对于经商得利的,勿积聚财富,要知足常乐,要布施供养,要自利,也要利他,一切自自然然的。要常常如此思维,自己的身子也非自己所恒长拥有,何况是世间的财利。

 

6)济世慈善。接触钱,但不动心。对于金钱及物质,只要有利于弘扬真佛密法,不必故意的去远离。所以我们重视金钱,只有在建立菩提事业,在追求无上的智慧,或使人们离苦得乐的情况之下,金钱才有了高尚的意义。心如虚空,生活俭朴,能运用金钱弘法,能运用金钱造福人群。

 

 

思考题:

1.    拥有金钱是罪过吗

2.    远离金钱是佛行的正道吗



参考文献

042 【第二百三十七讲】人最大无明是执著于有〉,收入《705 莲生活佛讲授道果(六)》,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60&bookmark=c0422020214日)。


卢丽香〈074 富与穷的真谛〉,收入《3001佛法是美容师》,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095&bookmark=c0742020214日)。

 

卢胜彦〈009 第九章:开悟者的利之观〉,收入《080 佛王之王》,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60&bookmark=c0092020214日)。

 

卢胜彦〈014 我的金钱观〉,收入《109 卢胜彦的哲思》,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259&bookmark=c01420202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