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罗万象的佛学

第六章 佛法与科学

第二节 佛法与哲学



2.1 何谓哲学

哲学——源自于古希腊PHILO(爱)与SOPHIA(智慧)二字之结合,后为日本学者译为“哲学”。莲生活佛在《成功者箴言》说:“哲学的本身就是观念,而观念由观察而获得,我们当可知道,哲学即是人生观察而已。”胡适说:“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哲学作为学科,可以四大分支概括如下:

1.  伦理学                                :探讨人与外在之相处应对。

2.  形而上学(宇宙论)    :探讨现象的存在、表相、秩序以及本质。

3.  知识论(认识论)        :探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4.  逻辑学                                :探讨支撑某个答案的一系列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哲学的学科系统源自于西方,必然与东方人文观点有所相左。因而莲生活佛曰:“西方社会重视‘我’,现代西方哲学,都是以‘我’为中心去发挥的,这跟佛陀的无我思想相去甚远。佛法本身的中心,是涅盘,涅盘寂静非‘无我不能入’。” 

 

2.2 以伦理学为例,谈佛法伦理与超伦理

伦理学,又名“道德哲学”,世间宗教,基本不离世间道德。在佛法上,莲生活佛直指:“《善生经》是讲伦理”。佛教对善恶问题,有一个最概括性的看法,既是有名的“七佛通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1

 

佛法涵括世间伦理,也涵括不为世间所能理解的“超伦理”,如禅宗《六祖坛经》所提到的:“不思善,不思恶”;莲生活佛解释:“看见一切的恶跟善,不取不舍,亦不去染,不被善恶所污染。那么心就像虚空一样,这样子才叫做‘大’,才叫做‘摩诃’。”又说:“佛教所讲的理论和一般的宗教是不太同的,一般的宗教只是教你‘做善’、‘不要做恶’,这是基本的。做善了以后,还要看到自己的本念,自己的念头,这就很不容易。”“不是只有上天堂和下地狱,要看到自己的佛性。”

 

另一例是密宗“杀度法”,莲生活佛《至尊的开悟》书中载有两则密教成就者以“杀”为“度”的故事;又于《拜访大师》一书中云:“明白佛法是正道,这正道,顺逆皆宗。这种杀度法,是大权菩萨不可思议,不是外人能明白的……这种超然的精神,以佛国净土为宗,以究竟为实相,如果不是维摩诘大士,是不能明白的。”

 

因此,莲生活佛曰:“伦理及道德也是一般的宗教的最高境界……但是到了宗教伦理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不是开悟”他的答案是“未必!”因为开悟是“超出伦理道德之外的……不在善的那一边。当然更不在恶的那一边。”

 

2.3 知识论“真知”与佛法唯识的“真知”

以西方知识论为例,对于“什么是真知识”的判断,是随着时代、个人的观点而不断改变的。柏拉图时期以理性为判断真知的判准,中古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以上帝为知识之判准;16世纪的笛卡尔以自我理性取代神性建立知识系统,到了1718世纪,更演变为理性论与经验论的对峙;又由18世纪的康德思想中,主张理性与感性二者缺一不可。简而言之,诸多争议。然究其原因,正是各家论说,“不是真正证得果位者所讲”。

 

同在追求“真知”的路上,佛法“唯识观”认为,人的一切觉知来自于人的“八识”,这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以及阿赖耶识。

 

莲生活佛在《道果(三)》提到:“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念,综合起来就是意根,意根再进去就是阿赖耶,阿赖耶再进去就是清净识,甚至谈到十个识。”;在《一日一小语》云:“这六识心,是对某一种事物的察觉。一切的觉知。由六识引出了色、声、香、味、触、法(意念想法)。”接着又说,“第六识的‘意’,是分别识、妄想心。”在《清凉的一念》云:“八识中,前六识是了别功能,第七识(末那识)是思量功能,第八识是根本识,义集功能……一心有八个了别作用的识。这了别作用是杂染知见,要转八识成四种清净智,才是清净正智。即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八识为四智,即是转识成智。”

 

《活佛之歌(七)》曰,“在禅定之中见证到‘阿赖耶识’,才算见道;再把阿赖耶识里受污染的识清除掉,才会变成清凈识(无垢识)”;在《佛法纵横谈》云:“第九识在密教里面讲是佛识、是如来……状态就是最深意识……没有分别的那一种超觉的状态,才没有分别,才平等心。”

 

因而,在佛法唯识的观点上,至少需要见证“第八识”以后,才能算是见证“真知(见道)”,这与哲学知识论的判别及范畴,全然不同。

 

2.4 佛法与哲学的差异

2.4.1 立足点的差异:哲学中的自我与佛法中的真我(自性)

佛法思想中,“自我”与“他我”是连贯的,是一体的。然而西方哲学思想里,个人“自我”往往重于“他我”。这是东西文明所孕育出不同的“我”之观念。莲生活佛认为,西方对与个人自我的尊重比较强烈,对于其他的我也就忽视了。而将群体的我、个人的我,跟其他的我,连贯一起,这是佛陀的思想。”佛法认为,个人“自我”是狭小的,是烦恼与痛苦的根源。

 

破除“自我”,需要实践“无我”思想。莲生活佛在讲述《圆觉经》说:“把‘自我’变成‘无我’,而且‘众生都是我’,这种平等无分别的智能,这个是佛的本身的一个大智能。”,在《虹光大成就》说“小乘要成佛,一定要先修‘无我’,还要‘无人’才能够解脱。至于大乘一定要‘无我’、‘无人’,甚至于‘无法’才能够解脱。”佛法教导众生,从世俗自我,修持无我,最后“自性”流露。

 

佛法强调“真我(自性)”,哲学强调“自我”,这是思考立足点上的差异。

 

2.4.2 着手点的差异:哲学的疑入与佛法的信入

哲学的求知,从怀疑开始,讲究立论的逻辑严密性与论证的科学性。法国近代哲学创始人之一,笛卡尔,在其著名哲学论著“A Discourse on Method” (Descartes, trans. 2008/2016)(中文译名“谈谈方法”)中提到研究问题的四个原则,其中第一个原则是:“对于我没有确实了解的事,绝不会接受是真实的⋯⋯除非在谨慎且没有成见的判定中,很明确地排除我心中所有的疑点。”1  

 

哲学强调理性的怀疑,而佛法同样强调怀疑,如禅宗,有“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之说。不过,必须强调佛法的“怀疑”,是以“相信”为前提的。莲生活佛云:“这个‘疑’,是追求真理的‘疑’,而不是怀疑佛法,怀疑师父,也不是怀疑释迦牟尼佛所传下来的法,而是一直在佛理当中由‘疑’去寻找真理。”

 

因此佛法着重“以信入门”,再从佛门中寻找真理。如《观心论疏》所言:“佛法如海,唯信能入。”沙门吉藏在《维摩经义疏》中说:“若无信心。虽解文义。空无所得也。”也如沙门澄观在《三圣圆融观门》中的“因于信,方能成解。有解无信,增邪见故;有信无解,长无明故。”又如天台宗九祖唐天台沙门湛然,号妙乐大师(711-782)在《法华文句记》解释《法华经》〈信解品〉中所言:“钝根正见信而不解,利根邪见解而不信,利根正见有信有解,钝根邪见无信无解。”

 

2.4.3    终极目标的差异:哲学的真理知识与佛法的涅盘寂静

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是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哲学的目标,在于真理知识的追求。然而“什么是佛法”与“佛法的终极目标”,其答案清楚明确:佛法,以达到“涅盘寂静”为目标,所衍生的一切方法。

 

莲生活佛说:“无常就是佛法,无我也是佛法,最后的涅盘寂静,这是最究竟的佛法。”在《偕汝谈心(五)》教导:了断烦恼,生死自主,佛陀祂最主要的教化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在这里;在讲授《大圆满九次第法》中曰:“佛教本身有一个究竟,这个究竟就是成佛,这个究竟也叫做空性。”

 

哲学的目的,只能广泛论之为追求真理知识,很难定其究竟;但佛法的究竟目的,无论是小乘,大乘,金刚乘,均是明确的“涅盘寂静”。

 

2.5 小结

简言之,佛法与哲学因思想层次上不同,故而见解差异,如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诗言:“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莲生活佛《和大自然交谈》云:“佛学的理论及实践,其义谛相当艰深,很难将其简单化……佛学如果以学术来弘扬,是失去义谛!……佛学如果以思想的目的来弘扬,又成了概念偏差!……有人主张佛学要易容,全盘西化,然而,这也不对,因为佛教本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传统,无法歪曲。”如上所言,将佛法哲学化,实不可取。

 

然哲学细密思维,能够梳理佛法中深奥难懂的教义;运用哲学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人理解和接受佛教。所以莲生活佛在《湖滨别有天》一书说:“他们美国人,根本不明白‘佛’是什么,也根本不想成佛……但内心对东方的哲学及文化却有一股响往的心,随便道两句东方的术语,就有一种特别高尚的味道……祇有先讲些‘老子的思想’,‘庄子的处世’,来引发他们的兴趣,再引入释迦牟尼佛的,‘苦、集、灭、道’四谛法。”

 

不只是外籍人士,有时为了利益及引领众生导向开悟,莲生活佛亦会借助哲学,如《至尊的开悟》云:“以神通故事接引初机。以哲学理念接引中机。以如来智慧接引上机。先以欲钩之,再令入佛智。”

 

最后,采莲生活佛著作《天上的钥匙》以及《净光的抚摸》各一小段,作为结语:

 

人问:“佛教是哲学吗

我答:“佛教是哲学中的哲学,但,最终不是哲学。”

 

佛陀不是宗教家。

佛陀也不是哲学家。

佛陀不是理论学者。

佛陀的真正身分是“思想家”,然后把思想实践。

 

 

注释

1 刘嘉诚(20005)《佛教伦理学探究》,取自:台大佛学数字图书馆,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MISC/misc94964.htm2020425)。

2 René Descartes (n.d.). In A Discourse on Method (Chap. Part II). (John Veitch, Trans.). The Project Gutenberg Ebook. Retrieved Oct. 8, 2020, from 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59/59-h/59-h.htm#part3

 

 

 

思考题:

1.    试论佛法的形而上学(宇宙论)。

2.    对于部分形而上的问题,佛陀为何不答

3.    哲学对于行者有何益处

 

 

参考文献

005 平等性智〉,收入《637 佛法纵横谈——莲生活佛开示录2》,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752&bookmark=c0052020426日)。

 

006【第八十六讲】什么是清净要入禅定到入三昧地才能清净〉,收入《702莲生活佛讲授道果(三)》,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122&bookmark=c0062020426)。

 

006 修行是自己修自己得〉,收入《658 活佛之歌(七)》,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769&bookmark=c0062020426)。

 

008 明须二种次第双运大菩提品第十一之一…〉,收入《618 密教智慧剑 莲生活佛讲密宗道次第广论10》,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744&bookmark=c0082020426)。

 

010第一二讲〉,收入《683 大心印 莲生活佛讲六祖坛经(四)》,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93&bookmark=c0102020426)。

 

018谈阅读经藏(二 )〉,收入《630 新虹光大成就(三)》,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722&bookmark=c0182020426)。

 

020 第九十二讲〉,收入《666 大愿地藏 莲生活佛讲 地藏经(三)》,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76&bookmark=c0202020426)。

 

025 第一百零九讲〉,收入《697 莲生活佛讲授喜金刚讲义》,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085&bookmark=c0252020426)。


027 “疑”的对治〉,收入《607 虹光大成就(七)》,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749&bookmark=c0272020425)。

 

027第二十七讲〉,收入《680 大心印 莲生活佛讲六祖坛经(一)》,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90&bookmark=c0272020426)。

 

029 第二十九讲〉,收入《670 清凈的圆镜 莲生活佛讲圆觉经(一)》,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80&bookmark=c0292020426)。

 

077 自性与自我〉,收入《603 虹光大成就(三)》,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708&bookmark=c0772020426)。

 

陈利铭《从康德与佛教知识论看学校课程内涵》,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158598.pdf2020425)。

 

澄观述《三圣圆融观门》收于《大正藏》册T45,页671,中19-20行。华严三圣是指:毘卢遮那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

 

胡适〈导言〉,收入《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取自:国家图书馆,台湾华文电子书库 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CL-002573166/reader2020104日)。

 

吉藏撰《维摩经义疏》卷第一收于《大正藏》册38,页91827-28行。

 

《莲生法王开示》,2017412日 莲生活佛开示于台湾台南慈航雷藏寺,https://tbsn.org/guidem/detail/371/201704122020426)。

 

卢胜彦〈001 在飞机上读书〉,收入《119 和大自然交谈》,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269&bookmark=c0012020426)。

 

卢胜彦〈003蚊子与大师〉,收入《256 拜访大师》,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513&bookmark=c0032020426)。

 

卢胜彦〈004不只是看,而是观察〉,收入《014 成功者箴言(上)》,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84&bookmark=c0042020426)。

 

卢胜彦〈005 弥勒菩萨说唯识〉,收入《161 清凉的一念》,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361&bookmark=c0052020426)。

 

卢胜彦〈005 第一二五讲〉,收入《684 大心印 莲生活佛讲六祖坛经(五)》,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94&bookmark=c0052020426)。

 

卢胜彦〈010你是我钓起来的〉,收入《254 至尊的开悟》,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509&bookmark=c2542020426)。

 

卢胜彦〈017 佛陀的宇宙观〉,收入《644 偕汝谈心(五)》,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56&bookmark=c0172020426)。

 

卢胜彦〈018 【第一八二讲】果业完全消除 才算是证悟〉,收入《693 大圆满九次第法(五)》,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038&bookmark=c0182020922日)。

 

卢胜彦〈024 什么是佛教〉,收入《260 天上的钥匙》,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020&bookmark=c0242020426)。

 

卢胜彦〈024 《真心看台湾》的专访〉,收入《254 至尊的开悟》,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509&bookmark=c0242020426)。

 

卢胜彦〈035 超出伦理道德之外〉,收入《200 开悟一片片》,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400&bookmark=c0352020426)。

 

卢胜彦〈037 初发心与菩提心〉,收入《060 湖滨别有天》,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30&bookmark=c0372020426)。

 

卢胜彦〈040 一位瘦削的老人〉,收入《272 净光的抚摸》,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259&bookmark=c0402020426)。

 

卢胜彦〈041 说空〉,收入《164 一日一小语》,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364&bookmark=c0412020426)。

 

七佛通偈,取自:《佛教伦理学探究》,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MISC/misc94964.htm 2020425)。

 

〈什么是哲学〉,取自:佛罗里达州大学,https://philosophy.fsu.edu/undergraduate-study/why-philosophy/What-is-Philosophy2020425)。

 

湛然述《法华文句记》卷第七(上)收于《大正藏》册34,页274,中15-17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