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罗万象的佛学
第一章 佛学基本词汇
第六节 什么是真正的“慧”?为什么“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
6.1 什么是真正的“慧”?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慧”? 对于这个问题,世间上众说纷纭,且看佛教经典内里的解说以作为引证。《大乘义章》有云:“于法观达。目之为‘慧’。”是说在于一切事理中,能够观照达无碍的,就是无上的智慧,亦即是“慧”。
《大智度论》:“是智慧为度一切众生故、为得佛道故。是智慧相应受、想、行、识,及从智慧起身业、口业,及生、住等心不相应诸行,1 是诸法和合,名为波罗蜜。是诸波罗蜜中,智慧多故,名为般若波罗蜜;念、定等多故,名为襌波罗蜜;余波罗蜜义亦如是。”此文对智慧的解说,道出真正的智慧是为了度一切的众生,是为得到无上的佛道,且圆融无碍相应于世间一切的人事物、环境及精神之中(即“有为法”2 中:受、想、行、识、身业、口业以及生住异灭等等心不相应行法),摄导万行,诸因缘聚合,名为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在众多的波罗蜜中,以修习智慧的善法较多,就称之为般若波罗蜜;以修习念力、定力为多,就称为禅波罗蜜,其余的波罗蜜亦以此而推论之。
复次,“是谁般若波罗蜜者。第一义3 中无知者、见者、得者,一切法无我、无我所相,诸法但空,因缘和合相续生。若尔!般若波罗蜜当属谁?佛法有二种:一者、世谛,4 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般若波罗蜜属菩萨。”这段引出了微妙的问答,佛法的第一义谛是诸法因缘和合而生,无我、无我所有、毕竟空性。如此,这超胜的般若波罗蜜该属于谁来修习呢?答案是,佛法有“世俗谛”及“第一义谛”两种,以佛法的“世俗谛”来说,般若波罗蜜是属于菩萨所修习的法门。
在论述“智慧”于修行上的重要性和与世俗里“聪明”的分别,莲生活佛有着更浅易而清晰的对比和阐释:“‘聪明’是众生之中,较为伶俐技巧者;而‘智慧’是照彻如来清净的真如,明白一切因缘所生之法。也就是,在修持佛法之中,以照见为智,解了为慧。任何法门均须要‘智慧’,就算是修‘戒’、‘定’学都要有‘智慧’来帮助,才能达于圆满,若欠缺‘智慧’,一定会产生差错及弊病,无法达到彻底的开悟。而菩萨行的六度法门,及后再演化成殊胜的万行,但若没有‘智慧’的‘生空智、法空智、一切智智’5来帮助,一定会出现差错,所以‘智慧’应为六度之助也。‘智慧’是无上法门也 ! ”
又,“‘真佛密法’的仪轨,即是‘般若’的修法,也就是‘般若法门’,能依‘真佛密法’而一一修持,依‘观想’、‘持咒’及‘入三摩地’,证明了实相般若,用智慧照见‘我法6 三执7 之情空’,就可以真正显现自性而开悟,顿契真如。”
莲生活佛认为,学佛者要学会“观照”,这“观照”是般若的大口诀,也就是对一切有形与无形的精神,和物质加以细密的观察,若能观察万事万物,入其最深的意境,就能体会到“空性”,亦即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及“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禅定要用“观照”;智慧要用“观照”;最重要的口诀就是:“寂静的观照”。“寂静的观照”之中,是有清净之智慧,智慧照了诸法皆空,即可得到内心之寂静,由“寂静”而得真实之理。
“慧”,由遵循着佛法中的“闻、思、修”而出、修持“戒、定”学里而生,是破世间愚痴之闇者。然而,“慧” 是无形、无相、无模、无样之物,“观照”之中亦无常轨可循,思维上容易因根、尘、识的影响而歧路徘徊,故需要世间的真善知识者,如莲生活佛的指引和教导,方能确保不偏不倚地,走在正见、正思维的大道上。
所以说,“慧”是经由身心内在的体悟,获得升华的智能,是语言文字所无法表达清楚的,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由此而可知,善用“智慧”可辨别一切的事相,又不着于一切事相的迷惑,如是者方能如如不动,知虚幻、离名相,无念正直,完全超脱生死之上,心寂灭如虚空而常乐我净,体解大道且明白世间万象本“无”的真理,真正地解脱了一切,自能成佛得正觉,亦正是在修持佛法里,“慧”的真正大用。
6.2 为什么“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
莲生活佛在《密教大圆满》一书,曾如此说:“在戒定慧之中,这‘戒’是戒止恶行、‘定’是定心一处、‘慧’是破妄证真。持戒是清净心则安,心安可获得定,得定可观照分明而生智慧。在戒定慧解脱知见中说明:‘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脱、五解脱知见,这五者叫五分法身。戒者防身之恶,定者使心不乱,慧者破妄证真,解脱者离诸系缚而证得涅盘,解脱知见者即涅盘所起之智慧。’这三学,就是三无漏学。”
他又指出:“学佛者能一心向善,是守戒律;一心学法,是禅定;一心学佛,就是智慧,禅定自然地产生了智慧,这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的成因。佛法是以‘戒定慧’的法门,来对治众生‘贪瞋痴’的习性,运用三无漏学的观照力,将五蕴所产生的种种烦恼和尘劳,全都一扫无遗。”“无漏”的意思就是说“烦恼解脱”;所谓“有漏”就是有烦恼,“无漏”就是没有烦恼、去除苦恼的意思。莲生活佛说:“以戒为师、以定为实修、而以慧光融合为成就。”这一句话简短而提要钩玄,直直道出了三无漏学,于成就佛法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性。
纵观“戒定慧”三无漏学虽然是三、其实也正是一,以其中修习次第的微妙过程,环环相扣之中,产生光明的佛慧,把一切妄念与烦恼漏尽,观一切法如梦如幻,全然不取不舍;不住于相而修六度万行,制心于一处复又化为“无念”,而入于三摩地,也就是三昧地(正定)。修持“戒定慧”而得成就者,身心能长处于“正定”8 之所,故常能“一行三昧9 、一念三昧、一相三昧10 、无念三昧11、无相三昧12、无住三昧13。乃至无我、无生、无无生、无灭、空、无念。”将世间的无明苦恼尽除,最终了知解脱道的真谛以作依归。
注释
1 心不相应诸行:即“心不相应行法”,亦称“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指不摄于色、心二法,但有生灭变化的非色非心法。参〈五位〉,收入《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取自:一行佛学辞典,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五位&selecthistory= (2020年9月11日)。
2 诸行有为法:“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法”此四位,总名为“有为法”,是诸种因缘和合造作之法,有生灭变化性。参〈五位〉,收入《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取自:一行佛学辞典,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五位&selecthistory=(2020年9月11日)。
3 第一义:即第一义谛,为究竟、至高无上的真理。参〈第一义〉, 收入《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取自:一行佛学辞典,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第一义&selecthistory=(2020年9月11日)。
4 世谛:又作俗谛、世俗谛。系第一义谛、胜义谛、真谛的对称。一般而言,谛是真理、道理之意;世俗谛即世间一般所认为的真理。按,绝对最高之理(第一义谛)非一般人所能轻易理解,且非笔舌所能表现,而欲向世人揭示第一义谛又除世俗之文字语言外别无他法,故只得先以世人所认同的世俗道理为起点,再逐次导引至较高境地。因此,世俗谛有如指月之“指”,或如渡彼岸之“船筏”,是至真实第一义之必要工具。参〈俗谛〉,收入《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取自:一行佛学辞典,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俗谛&selecthistory=(2020年9月11日)。参《中论》卷第四:“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盘”,取自:CBETA 汉文大藏经,https://tripitaka.cbeta.org/T30n1564_004(2020年9月11日)。
5 智智:智中之智也,特称佛之一切智。收入《佛学大辞典(丁福保)》,取自:一行佛学辞典,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智智&selecthistory=(2020年9月11日)。
6 我执、法执:一、我执,又名人执,以五蕴假和合而有见闻觉知之作用,固执此中有常一主宰之人我者。一切之烦恼障从此我执而生。二、法执,不明五蕴等法由因缘而生,如幻如化,固执法有实性者。一切之所知障从此法执而生。参〈二执〉, 收入《佛学大辞典(丁福保)》,取自:一行佛学辞典,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二执&selecthistory=(2020年9月11日)。
7 三执:三妄执,密家所立。于六大惑中除见惑,以其余贪瞋痴慢疑五大惑倍倍五度而得百六十心。另参:三劫:为真言所立“三妄执”之异名,凡妄惑有百六十心,分之为三重:一、麤(粗)妄执,执实我者。二、细妄执,执实法者,三、极细妄执,障中道之无明也。莲生活佛亦解释三大阿僧祇劫(三劫),此处非指时间,而是三毒心大到不可数,如恒河沙。恒沙恶念,一一念中,均是一劫。三毒心就是贪、嗔、痴。若有行者,能一念中,将三毒心去除,这就是三解脱,身口意清净。这一念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三妄执〉、〈三劫〉, 收入《佛学大辞典(丁福保)》,取自:一行佛学辞典,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三妄执&selecthistory= (2020年9月11日)。〈三大阿僧祇劫〉参卢胜彦 〈032 解脱之圣人〉,收入 《144 寻找另一片天空》,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294&bookmark=c032(2020年9月11日)。
8 正定:正确的禅定,亦即把心安住于一境,不乱不动,是八正道之一。参〈正定〉, 收入《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取自:一行佛学辞典,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正定&selecthistory=(2020年9月20日)
9 一行三昧: 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取自:CBETA 汉文大藏经,https://tripitaka.cbeta.org/T48n2008_001(2020年9月20日)。
10 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取自:CBETA 汉文大藏经,https://tripitaka.cbeta.org/T48n2008_001(2020年9月20日)。
11 无念三昧: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取自:CBETA 汉文大藏经,https://tripitaka.cbeta.org/T48n2008_001(2020年9月20日)。
12 无相三昧:“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而合成的,也全部是暂时而不是永远的。”“谓观空故无差别相状,是与灭谛的灭(诸蕴尽故)、静(贪嗔痴熄故)、妙(无众患故)、离(脱众灾故)四行相相应的定。涅盘(即灭)离色声香味触五尘、男女二相,及生、异、灭三有为相等十相,故名无相;此三昧缘灭,故得无相之名。”参卢胜彦〈066 隐居闭关一得〉,收入《160 叶子湖之梦》,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360&bookmark=c066(2020年9月20日);另参〈三三昧〉,收入《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取自:一行佛学辞典,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三三昧&selecthistory=(2020年9月20日)。
13 无住三昧:观诸法无常无住之禅定。智度论四十七曰:“无住三昧者,是三昧名无作三昧。住是三昧中,观诸法念念无常,无有住时。”参《佛学大辞典(丁福保)》,取自:一行佛學辭典,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無住三昧&selecthistory=(2020年9月20日)。
思考题:
1. 试阐释“智慧”与“聪明”的分别。
2. 真佛密法是依据什么来实修的解脱法门?
3. 三无漏学是三?还是一?试以文字论述之。
章末作业: /page/index.html?id=5
参考文献
〈2015-07-11 莲生法王开示:戒定慧三无漏学〉,取自:真佛宗全球信息网,https://ch.tbsn.org/guidem/detail/533/2015-07-11(2020年3日22日)。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三,取自:CBETA 汉文大藏经,https://tripitaka.cbeta.org/T25n1509_043 (2020年9月20日)。
卢胜彦〈003 想念停止是真定〉,收入《261 定中之定》,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189&bookmark=c003(2020年9日18日)。
卢胜彦〈004 第四章 无〉,收入《080 佛王之王》,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60&bookmark=c004(2020年3日22日)。
卢胜彦〈006 第六章 般若智慧〉,收入《080 佛王之王》,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60&bookmark=c006(2020年3日22日)。
卢胜彦〈049 莲生活佛卢胜彦的法语(九)〉,收入《275 解脱道口诀》,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281&bookmark=c049(2020年3日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