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礼仪

第四章 亡者家属需知

第五节 如何解除失去亡者的伤痛


 

5.0   前言

在佛教的义理而言,人是属于有情众生,我们身处的娑婆世界,是因为有情众生的因缘交织、业力感召而形成,所以,娑婆世界亦称之为有情世间。由于众生是有情的缘故,与生俱来就有喜、怒、忧、惧、爱、憎、欲的情愫,受到五蕴(色、受、想、行、识)、及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影响而有所偏执,因此在拥有时便会有计较、或是作比较的行为,当失去之时就会伤心难过,这些都是由有情而产生的妄想执念。

 

5.1   明白伤痛的根源

在有情的世间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与死是天地间大自然不变的规律,而一个生命的诞生直至最终的灭亡,就是众生必然要面对的共同宿命。为什么人们会在失去亲友或至爱时感到悲伤,伤感从何而来也许我们可以从佛说的经典中找到真相,《大般涅盘经》: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解释就是说,众生因为爱(贪)而引致产生忧苦,因为爱(贪)而产生了恐怖,如果远离爱(贪)的情愫,哪里会有忧伤和恐怖的感受。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里:思惟死苦分五,谓舍离圆满可爱财位,舍离圆满可爱亲族,舍离圆满可爱朋翼,舍离圆满可爱身体,死时当受猛利忧苦。当中是说思量死亡时的苦痛可分五种,由于要舍离生前所爱的财物、亲属、朋辈、身体的缘故,以致死时会遭受种种强烈的忧伤和痛苦。由此段经文可见,众生受着五蕴六尘的影响,所产生的无明我执,直至死亡临近的一刻仍旧依然如故,这就是众生终生离不开忧伤和苦恼的原由。

 

而在庄子学说里鼓盆而歌的著名典故中,我们可以看看古时先秦道家的思想学派,怎样以坦然的态度去面对生死观,从而找出众生在失去眷属时忧伤根源的端倪。《庄子外篇》的〈至乐〉篇: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这篇文章是说庄子于晚年丧妻,曾任宰相的惠子(惠施)闻讯后前往凭吊,但见庄子在灵堂上手拍瓦盆而高歌,因此惠子问庄子,妻子与你相处多年,养儿育女及至身死而终,庄子你不但没有流泪悲伤,竟然还可以敲击瓦盆唱歌,是何缘故呢庄子回答惠子说,我妻子初死之时,怎么会不悲伤和慨叹呢!只是后来想到,人在最初本来是没有生命的,非但是没有生命,也没有形体和气息。在那恍惚迷离之间,经过变化而产生了气息,再变化而成形态,后来形成了有生命之体而生活,如今又变化成没有生命的死亡,这种种的变化,就如同春秋冬夏四季交替的运行一样自然。试想想人在死后,尚且安然寝卧于天地间的巨室,而我若要为此而嗷嗷然大哭,这是不通晓天命自然的做法,所以我的悲哀就静止了。

 

从以上摘录自《庄子外篇》的篇幅中,可以看到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庄子,看透生死的哲学理论,他以平和达观的心态来静观生与死,从中悟透了生死的本质,了解到这是一个生命必然经过的自然规律,是从一种境界进入了另一种境界、由有形而归化于无形的原始状态。故此,他可以豁达地放下眷恋和爱舍别离的执念,纯以恬淡寂寞、虚无无为的平常心自然随性,而达致生不足喜,死不足悲的心境。亦如在《律本事》里,佛陀直截了当地宣说教言: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离别,有命咸归死。解释就是说,积聚的尽头将会是消散,至高的尽头必然是堕落,聚合的尽头是离别,生命的尽头是死亡。当中所说的便是无常四际的真理,倘若能思维观修无常四际的真理,并而能以理化情,自会断绝心底里伤痛的起源。

 

5.2   断除悲痛的智慧

曾有人问:如何走出亲人过世的伤痛莲生活佛就以佛陀的一个故事来作回答:昔日,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位伤心欲绝的妇人,手上抱着死去的儿子,来到佛陀的住所,痛哭失声地祈求释迦牟尼佛,请以最大的神通力,让自己死去的儿子复活过来。佛陀告诉这名妇人,你可以到每一个家庭去询问,家中有死过亲人否如果有一个家庭是完全没有死过亲人,你再回来,我用神通力救回你的儿子。妇人听后便出去到每一户人家,去询问是否有亲人过世但最终妇人失望而回,因为每一户人家,都有过丧失亲人的经历。这一则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家庭都有过亲人离逝的伤痛,说出有人过世是正常的,无人过世才是反常的道理,佛陀说:“有生必有死。莲生活佛藉这个故事来教化众生,要走出失去亲人悲恸的深谷,必须明白死亡原是自然之事、不可避免的,要知道:人之死,不是真死,死后又有生,生后又有死,轮回就是如此的不休不止。

 

莲生活佛更指出,佛教中的八苦,大家耳熟能详:

(一)  生苦。

(二)  老苦。

(三)  病苦。

(四)  死苦。

(五)  爱别离苦。

(六)  怨憎会苦。

(七)  求不得苦。

(八)  五阴炽盛苦。

 

在这人世间,谁人不苦要断除这些悲痛,释迦牟尼佛要我们修四念处。修习四念处不只是消除今生的悲痛,也了断来世的悲痛,所以若要断除悲痛的根源,就要依四念处:观身念处、观受念处、观心念处、观法念处,来修习。

 

而在观照个人的心识和身体的一切过程中,会发觉到苦、空、无常、无我,原来都只是自然的不变法则,并没有其他自由的选项,于是,你会明白了大自然的规律,从此得到了看破放下的智慧。

 

莲生活佛并告诉大家:了悟这一切,全都是刹那间的‘生起’与‘沉灭’,而无其他的东西,你就会变得有智能,对一切都不会刻意地执取!如果证得了空性的实相,那将是完完全全的清净,达致融合入圣者之流,而脱离了世间一切悲痛的源头。

 

 

思考题:

1.      试说出众生因爱别离苦而伤痛的根源。

2.      如何走出悲恸的深谷,试阐述之。



章末作业: /page/index.html?id=5

 

 

参考文献

〈大般涅盘经 12卷〉,取自:CBETA汉文大藏经,https://tripitaka.cbeta.org/T12n0374_012202065日)。

 

卢胜彦〈020断除悲痛的智慧〉,收入《156清风小语》,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356&bookmark=c020202065日)。

 

卢胜彦〈029亲人过世的伤痛〉,收入《216当代法王答客问》,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467&bookmark=c029202065日)。

 

〈菩提道次第广论 6卷〉,取自:CBETA汉文大藏经,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_006202065日)。

 

《至乐》,收入《庄子外篇》,取自: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https://ctext.org/zhuangzi/perfect-enjoyment/zh20206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