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佛密法–1T

第五章 真佛密法的实修与应用

第五节 在生活和工作中守戒



5.0   前言

很多行者,从皈依金刚上师开始,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修习外法、内法、密法、密密法。他们对三宝保持不动的信心。

向上师。

向三宝。

祈请及献供。


这些都是修行所必须的。但是,他们忘了持戒是修行的根本。

因为没有“持戒”,所以在“业缘”上,将堕落到三恶道中。


5.1   修由戒起

佛陀示灭,留下最重要的一句话:“以戒为师”,这就是佛陀的旨意了。


如果不守戒,难成就佛果。守戒之力,无远弗届,舍弃不当的恶行,就是对治烦恼的法门,如此修行才能得力。


5.2   戒律的层次

佛教的戒律以五戒为基础,就是杀、盗、淫、妄、酒。五戒就是佛教最基本的戒律,小乘戒律亦是以五戒为最主要。


由五戒发展,到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是八个戒律,在家居士修五戒后,再上一个层次守八关斋戒,再进一步是受菩萨戒,或是菩提心戒,菩萨戒就是大乘的戒律。


出家要守出家戒,出家戒中又分为沙弥戒、比丘和比丘尼戒、出家菩萨戒,这三个戒就称为三坛大戒。


由小乘戒进入大乘戒,菩萨戒是最高的,其中包含了六度戒,所谓六度戒,就是要行六度的工作,达到“六度万行”,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万行就等于大乘菩萨。


进到密宗,要守“事师法五十颂”,因其属于事部的,故事师法五十颂在密教称为“事戒”,即如何承事上师(在事师法内所提及的上师,是指根本上师),如何承事佛菩萨,这是属于事法。


再进一步是“密教十四大戒”,是属于行部。密教的行部,是专门讲除了侍奉佛,侍奉上师以外,还要如何修行,如何面对面去修行就叫行部,“密教十四大戒”就属于行部的戒律。


最后在密教里有瑜伽部,瑜伽部戒律的种类也很多。瑜伽部是讲求已经相应了,不只是面对面,而是心对心,也是本尊和行者合一的种种戒律。瑜伽就是相应,也是本尊跟行者以外,还有诸佛和行者,还有所有的空行和行者的种种戒律,就属于瑜伽部的戒律。


戒律学的层次,从小乘到大乘,一直到密乘,也就是从五戒一直到瑜伽部戒等,种种的戒律必须要清楚,而且有次第,每一个行者都要从五戒开始,五戒、八戒、菩萨戒,一直进入到事戒、行戒、瑜伽戒这个层次。


真佛宗的弟子皈依一定要守五戒,这是所有佛教行者都应守的。五戒有了根基以后,想要受八关斋戒或菩萨戒者,那是自己本身大乘菩萨的发心。而真佛宗属于密教,应先守二个戒,一个是事部戒,即“事师法五十颂”,即如何承事上师;再来就是“密教十四大戒”,属行部戒,这是属于密教最基本的二个戒。


5.3   真佛行者戒律

佛教的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所以真佛行者亦要奉行五戒,真佛宗的戒律中有“愿尽形寿奉法持戒”,指的正是奉行五戒,就是愿意尽自己所有的一切力量形寿,去奉持正法,去严守戒律,这戒律就是佛法的五戒,五戒详述如下:

一、不杀生 —— 慈心悲物,不杀生物。更积极的是放生。(是仁)

二、不飮酒 —— 这不飮酒指的是不醉酒,不因酒乱性。 (是智)

三、不邪淫 —— 除了夫妻之外的淫事,便是邪淫。 (是礼)

四、不两舌 —— 不搬弄是非,犯口业,毁谤正人正法,均是犯了此业。(是信)

五、不偷盗 ——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偷不盗。         (是义)


这五戒不但显教弟子要守,密教弟子也要守,假如世人也能守这五戒,那这世间真正是太平盛世,则“杀、盗、淫、妄”便消杳了,也绝迹了,人间得到净化,人心平安,和“净土世界”无两样。莲生圣尊要真佛行者守这五戒。


真佛宗亦是佛教的密乘,亦要守密乘戒律,密乘共有十四条根本戒律,任何一条,都会摧毁了真佛行者与根本上师莲生圣尊之间的神圣关系,也就是使皈依灌顶的行者,徒具皈依灌顶的形式,没有得到上师及本尊的加持力。


这十四条根本戒律如下:

一、侮辱或轻视自己的上师。                      (对于上师身口意不恭敬)

二、犯佛的戒律。 (对显密律仪不遵守)

三、对自己的金刚道侣生出了瞋恨心。                   (对金刚兄弟起怨诤)

四、放弃了慈悲。 (忘失慈悲心,嫉有情乐〉

五、放弃了菩提心。 (畏难不度,退失菩提心〉

六、毁谤佛门其他宗的教义。                   (毁谤显密经典非佛说)

七、公开了秘密的开示。 (灌信不具授密法)

八、藐视自己的根本佛性。 (损苦自蕴不如佛)

九、侮辱及轻视“空”的道理。 (偏废空有,不学空心)

十、随欲浮沉与恶人一起行恶事。              (与毁谤佛、破法、恼害众生者为朋)

十一、不观想“空”。 (自矜胜法忘失密意)

十二、与别人争吵。 (不说真密法,障破善根)

十三、完全忽视你的神圣誓约。 (法器及密法材料不完全〉

十四、诽谤女人。因女人是智慧的根源。 (毁谤妇人慧自性)


真佛宗重视根本上师与真佛行者之间的誓约,根本上师与真佛行者之间,亦有戒律,这是“事师法”,这是根本上师如何体认弟子,弟子如何来恭敬根本上师的礼仪。这戒律源自于马鸣菩萨,是马鸣菩萨接受宇宙意识的指示而写出。这“事师法”五十条,就是“事师法五十颂”。莲生圣尊盼望真佛宗的弟子,守“事师法五十颂”。


初学佛者,一定要守“五戒”、“密乘十四大戒”、“事师法五十颂”,这是最起码的戒行。尚未得证悟的人,是一个尚未出三界的凡夫,凡夫若开口不守戒律,行为不守戒律,根本没有佛弟子的庄严之相,于是善恶不分,行事顚倒,如此必获轻慢之罪。


至于开悟的人,已断三界见思之惑,知无相空理,行事无泄无滞,非凡情可言。到了无所不觉,无所不化的境界,可以说如如不动了。其实圣域之人,外看不守戒律,破戒律,而内在是得实相的开悟,这要无上智慧才能观照明白。


所以有一句名言:

狮子跳跃的地方,兔子不可以跟着跳。

狮子跳得过。兔子跳不过。

凡夫要守戒律。圣人可以破戒律。

如果未开悟的人,也学开悟人的模样,那么跳不过,就要悲惨的跌死了,堕无间地狱。


5.4   日常如何守戒

戒律不离规范身、口、意三业。


口业最易犯,平常在工作环境,亲朋戚友交往时,闲聊之间,容易犯四种口业:

一、妄言:心口不一,欺诳他人。

二、绮语:世俗浮语,增长放逸。

三、两舌:离间双方,引起是非。

四、恶口:恶骂咀咒,令他不堪。


有云:少说话,多做事。这才能守住口业,真佛行者能于遇上逆缘时,心中先默念一遍真言,例如师尊心咒,才开口响应,便能减少犯口业的机会。


身业有三:

一、杀生:杀害众生。

二、偷盗:偷窃、诈骗、拿不属于自己的财物。

三、邪淫:除了夫妻正常的性关系。


杀生是第一重的业,佛弟子不可以杀生。


但莲生活佛曾开示说,看到蚊子飞过来就打牠,为何可杀生,因为是以他的慈悲道行,可以超度蚊子往生净土,超生出苦。让蚊子皈依佛陀,到佛国净土去。


有一佛经故事:

有一个孩子在海边看到一个喇嘛在钓鱼,孩子说:“佛教徒不是不杀生,怎么可以钓鱼”喇嘛答:“你就是我钓上来的。”意思是喇嘛钓了鱼,把鱼超度,鱼转世成了这孩子。所以吃鱼是空的,不算杀生。


单单杀生就引发很多不同的见解,真正的见解是,行者确实有道行、有把握,可以把牠超度了,就可以杀生。没有把握超度牠,就是杀生。


故此,真佛行者于进食前,持咒超度,再供养三根本及诸佛菩萨,便是将生活融合修行之一例。


意业有三:贪、瞋、痴。


《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如何将不好的念头打消?莲生活佛曾教示,当不好的念头生起时,心中默念一“呸”字真言,便能破除恶念。


5.5   小结

莲生活佛说,任何一条戒,都和心意相通,心才是真正善恶的产生者,守住心戒,等于守住所有的戒。能够修到使心不乱的境界,这个人不会违反佛陀的禁令,他已经超越了戒相戒条,他做任何事,心均是不动的,这种人已明白心戒的道理。



思考题:

1.    学佛为何要守戒

2. 试述真佛行者的戒律

3. 戒与心有何关系



参考文献

677 真佛宗密乘戒律》,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872022428日)。


卢胜彦〈007 瑜伽士的宝剑〉,收入《214 瑜伽士的宝剑》,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465&bookmark=c00720224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