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前言
禪定即是入定,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三無漏學,是從戒、定、慧次第來修學的。若能夠禪定得定,就會產生一種無限的力量,就可以開發智慧。
單單一個“禪”字,就有很多不同的解釋,禪就是禪那,又叫思惟修,又叫靜慮。“定”就是梵語的三昧,或三摩地,所以,禪定就等於三摩地了。
真佛密法的修行重點,全在於入“三摩地”,蓮生活佛告訴我們:
“我(蓮生活佛 盧勝彥)個人覺得,佛法的最後目的,無非解脫,但‘解脫’一定須要有般若智慧,這智慧又從何處來?智慧就從‘定’中來。所以,每回修法,一定要‘入定’。‘修定’成了修行者最後的究竟法門。蓮生活佛說,其實手印、觀想、真言,種種儀軌,都是為了‘禪定’(入三摩地)而準備的,有了‘禪定’(入三摩地),修法才算完整。”
3.1 “禪定”是學佛者的必修
我們知道禪宗的“參禪”法門,可以從所謂的禪門公案中,獲得參悟佛法的啟示,然而,這純然只是一時所得的悟境,若要有深刻的完全覺悟,一定要自己身體力行,才算證得。因為,參公案很容易流於形式,譬如:
“猜!”
“辯論!”
“想!”
“口頭禪!”
就算答案正確,但,自己仍然是原來的自己,無法實踐。所以一定要修“禪定”,“禪定”是很重要的。蓮生活佛說:
“禪定就是住心、調伏、持戒、智慧。沒有定,持戒不可得;沒有定,智慧不可得。清心寡欲的心定神清,心定神清才能明察秋毫,‘正見’是如此才能獲得。這句話已包含‘戒、定、慧’,我告訴大家:修行一定要修禪定,心定不下來,那裡會有悟境,若說有,也只是口頭上說說的(口頭禪),唯有能夠調伏散亂的心,制心一處,才能證得真正的覺悟。
‘明心’是禪定的結果。
‘見性’是禪定的結果。
‘斷煩惱’是禪定的結果。
‘了生死’是禪定的結果。
我們要制服散亂的心,制服放逸的粗心,制服一切累世習性,全在於‘調伏’,而‘調伏’就是‘禪定’、‘不去想’是禪定、‘住心一處’是禪定、‘看破念’是禪定。‘悟後起修’,縱然你有了悟境,但一定要修禪定才可以證得‘如來的智慧’。要斷累世惡習,非‘禪定’不可。”
又,“昔日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示現了‘四禪八定’,這是指引世人,修行的徑路,一定要這樣走。
初禪 ── 意念清淨。
二禪 ── 清淨守一,完全不移。
三禪 ── 由清淨見真相。
四禪 ── 無善、無惡、無苦、無樂、寂靜、無變。
如此:
才是‘所作已成’、‘智慧已了’、‘無為度世’,廓然大悟矣!‘四禪八定’是大天機!”
“四禪八定”中的四禪者,便是指色界的四禪;八定者,是色界的四禪再加上無色界的四禪,合稱八定,無色界的四禪是識無邊、空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
學佛要入定,有兩個很重要的口訣:
無事 —— 把所有的事不放在心,才能夠入定。
無心 —— 不但要無事,要把行者的心通通空了,才能夠得到法味,這時精神還本還淨。
行者不為什麼,就是無事、無為;行者沒有特別的喜,特別的厭惡,就叫做無心。一坐下來,身心一平衡,沒有煩惱掛心頭,也沒有什麼厭惡的,也沒有特別喜歡的人與事。這樣子一坐,一調身心,宇宙法流就馬上和行者融合在一起,進入一片清淨無為的定境裡面,才會顯現產生光明出來。
這時候內外打破,自身和宇宙之間,內外融合,這就是入定。以淡然無為、清淨無為來行事,心裡很平靜,碰了事情,順其自然,這就是自然任運之道。入定的方法眾多,總括而言,不離“止”與“觀”,交互使甪,即是止觀雙運:
什麼是止?如何止?
就是:
身止 —— 跏趺坐。
語止 —— 靜默。
意止 —— 於過去,不思憶。於未來,不思將作。於現在,不作分別,心無緣平等性。
行者修止,第一口訣;專心一致。
如果雜念紛起怎辦?
一、注視一物,這是“有依止”。
例如:
點一支香,注視香頭的紅色火光,將雜念止住,相續不斷。
或觀想本尊、法器、咒字…………。
這是訓練止的方法。
二、無依止,自然而住,觀自性。
在訓練止的時候,有兩種現象會發生。
一種是“掉舉”,妄念紛飛,完全止不了。此時要放鬆身心,眼下視,以休息的姿態,進入身心自然。
一種是“昏沉”,很多人修止,竟然睡著了,而且打呼,此時,身挺直,眼向上看,提起精神,振作些。
修止口訣:
氣平心亦平,氣亂心亦亂,所以修氣修到氣自然,心也就安定了,“心不散亂”就是成就相。
什麼是觀?如何修?
就是:
觀是一種智慧。由智慧中去了解,眼、耳、鼻、舌、身、意,到一切法,全無自性。
我非我。
念非念。
一切諸法,非實有。
如夢如幻,連夢幻亦是假名,實不可得也。
想想人的一生。
生老病死,百年大夢。
一切無所得。
於是:無勝劣,無分別,無執著。任運坦然而住。
認定,這娑婆世界只是一場遊戲,幻人幻境幻事幻物。
過去的不可得。
現在的不可得。
未來的不可得。
由於如此的觀察,密教行者不執著一切,可以寬坦而住了。
蓮生活佛認為:
觀空義。
明空義。
空性義。
也就是身體空、語言空、意念空,這是大空之相。
若有升起妄念時,以“呸!”的一字,把妄念遣除之。
最正式的三摩地(入定)法,就是行者打坐,妄念皆無法插播,此時,有所緣的禪定,修到無所緣的禪定(也即是無依緣)。而終極的三摩地是:
無所依緣。 (無對象)
止息。 (無心)
無所執著。 (無事)
3.3 禪定的旨趣
“禪定”的真正意義,就是離開所有的邪念,把心住於一處,定於不散亂的境界。佛教的“止觀”,止就是“定”,觀是指“慧”,止觀法門,是修定慧的法門。乃是止息妄念,觀入佛果。天台宗專門以止觀作為主要修行的法門,而止觀的目地就是“入靜”,“入靜”的目地就是“定”,“三摩地”就是“定”,“定”是“不死之不二法門”。
《真佛密法》全是為了“禪定”,可以說是順應“禪定”或“三摩地”而生,配合在修持中的“初靜、靜極、合一”,先是用理念上的開悟,而達到後來實修實際的開悟。如是故,蓮生活佛說:
“禪定安住於如來之中--能够由禪定產生如來的智慧,因有了智慧才能安住於如來之中,這如來的佛慧,正是般若,有了般若,便得等覺、妙覺。”
而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的〈坐禪第五〉之中,更有提到修持“禪定”法門的深奧微妙之處:
“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
略譯如下:
“坐禪的法門,原是無掛礙於心的,也不需要執著是否清淨,亦不是指不動的意思。若然說是要看守著這個心,哪一個才是自己的心呢?因為每個人起心動念時瞬間百變,由此可見,心也是幻化不實的,故此,無需為‘心’所牽掛。若然說是專注於守持清淨,我們的心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卻由於妄念紛飛的緣故,覆蓋著自身的真如佛性。假若一切顛倒妄想的念頭沒有了,便會知曉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清淨。”
思考題:
1. 為何要修禪定?
2. 什麽是禪定的旨趣?
參考文獻
〈006「四禪八定」頓發神通〉,收入《197天機大公開》,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url.cc/ed9oLx(2023年9月13日)。
〈023四禪八定是共修〉,收入《191 諸天的階梯》,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url.cc/8NyV0X(2023年9月13日)。
〈024我解釋四禪〉,收入《261 定中之定》,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url.cc/Ry6oWr (2023年9月13日)。
〈041 能不能不修「禪定」〉,收入《196 清涼的書箋》,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url.cc/GKdY4Z(2023年9月13日)。
〈060入三摩地的口訣(一)〉,收入《632新虹光大成就(五)》,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728&bookmark=c060(2023年9月13日)。
〈第三章 何謂真佛密法(五)入三摩地〉,取自:真佛宗全球資訊網,https://www.tbsn.org/means/detail/1782(2023年9月13日)。
盧勝彥〈021細說入三摩地法〉,收入《063 真佛祕中祕》,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url.cc/0ZDeZb(2023年9月13日)。
盧勝彥〈040第四十章:止與觀〉,收入《275解脫道口訣》,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312&bookmark=c040(2022年4月28日)。
〈坐禪第五〉,收入《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取自:CBETA 漢文大藏經,https://tripitaka.cbeta.org/ko/T48n2008_001(2023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