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佛密法-1T
第五章 實修密法的注意事項
第三節 “禪定”的真實意義


3.0   前言

禪定即是入定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三無漏學是從戒、定、慧次第來修學的。若能夠禪定得定就會產生一種無限的力量就可以開發智慧。

 

單單一個就有很多不同的解釋禪就是禪那又叫思惟修又叫靜慮。“定就是梵語的三昧或三摩地所以禪定就等於三摩地了。

 

真佛密法的修行重點,全在於入三摩地蓮生活佛告訴我們

“我(蓮生活佛 盧勝彥)個人覺得,佛法的最後目的,無非解脫,但‘解脫’一定須要有般若智慧,這智慧又從何處來智慧就從‘定’中來。所以,每回修法,一定要入定修定成了修行者最後的究竟法門。蓮生活佛說,其實手印、觀想、真言,種種儀軌,都是為了禪定(入三摩地)而準備的,有了禪定(入三摩地),修法才算完整。

 

3.1  “禪定”是學佛者的必修

我們知道禪宗的參禪法門,可以從所謂的禪門公案中,獲得參悟佛法的啟示,然而,這純然只是一時所得的悟境,若要有深刻的完全覺悟,一定要自己身體力行,才算證得。因為,參公案很容易流於形式,譬如:

“猜!”

“辯論!”

“想!”

“口頭禪!”

就算答案正確,但,自己仍然是原來的自己,無法實踐。所以一定要修“禪定”,“禪定”是很重要的。蓮生活佛說:

禪定就是住心、調伏、持戒、智慧。沒有定,持戒不可得;沒有定,智慧不可得。清心寡欲的心定神清,心定神清才能明察秋毫,‘正見’是如此才能獲得。這句話已包含‘戒、定、慧’,我告訴大家:修行一定要修禪定,心定不下來,那裡會有悟境,若說有,也只是口頭上說說的(口頭禪),唯有能夠調伏散亂的心,制心一處,才能證得真正的覺悟。

‘明心’是禪定的結果。

‘見性’是禪定的結果。

‘斷煩惱’是禪定的結果。

‘了生死’是禪定的結果。

 

我們要制服散亂的心,制服放逸的粗心,制服一切累世習性,全在於‘調伏’,而‘調伏’就是‘禪定’、‘不去想’是禪定、‘住心一處’是禪定、‘看破念’是禪定。‘悟後起修’,縱然你有了悟境,但一定要修禪定才可以證得‘如來的智慧’。要斷累世惡習,非‘禪定’不可。

 

又,昔日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示現了‘四禪八定’,這是指引世人,修行的徑路,一定要這樣走。

初禪 ── 意念清淨。

二禪 ── 清淨守一,完全不移。

三禪 ── 由清淨見真相。

四禪 ── 無善、無惡、無苦、無樂、寂靜、無變。

如此:

才是‘所作已成’、‘智慧已了’、‘無為度世’,廓然大悟矣!‘四禪八定’是大天機!

 

“四禪八定”中的四禪者,便是指色界的四禪;八定者,是色界的四禪再加上無色界的四禪,合稱八定,無色界的四禪是識無邊、空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


 3.2  禪定修法的訣要

學佛要入定有兩個很重要的口訣

無事 —— 把所有的事不放在心才能夠入定。

無心 —— 不但要無事要把行者的心通通空了才能夠得到法味這時精神還本還淨。

行者不為什麼就是無事、無為行者沒有特別的喜特別的厭惡就叫做無心。一坐下來身心一平衡沒有煩惱掛心頭也沒有什麼厭惡的也沒有特別喜歡的人與事。這樣子一坐一調身心宇宙法流就馬上和行者融合在一起進入一片清淨無為的定境裡面才會顯現產生光明出來。

這時候內外打破自身和宇宙之間內外融合這就是入定。以淡然無為、清淨無為來行事心裡很平靜碰了事情順其自然這就是自然任運之道。入定的方法眾多總括而言不離”,交互使甪即是止觀雙運:

什麼是止如何止

就是

身止 —— 跏趺坐。

語止 —— 靜默。

意止 —— 於過去不思憶。於未來不思將作。於現在不作分別心無緣平等性。

行者修止第一口訣專心一致。

 

如果雜念紛起怎辦

一、注視一物這是有依止

例如

點一支香注視香頭的紅色火光將雜念止住相續不斷。

或觀想本尊、法器、咒字…………

這是訓練止的方法。

二、無依止自然而住觀自性。

在訓練止的時候有兩種現象會發生。

一種是掉舉”,妄念紛飛完全止不了。此時要放鬆身心眼下視以休息的姿態進入身心自然。

一種是昏沉”,很多人修止竟然睡著了而且打呼此時身挺直眼向上看提起精神振作些。

 

修止口訣

氣平心亦平氣亂心亦亂所以修氣修到氣自然心也就安定了,“心不散亂就是成就相。

什麼是觀如何修

就是

觀是一種智慧。由智慧中去了解眼、耳、鼻、舌、身、意到一切法全無自性。

我非我。

念非念。

一切諸法非實有。

如夢如幻連夢幻亦是假名實不可得也。

想想人的一生。

生老病死百年大夢。

一切無所得。

於是無勝劣無分別無執著。任運坦然而住。

認定這娑婆世界只是一場遊戲幻人幻境幻事幻物。

過去的不可得。

現在的不可得。

未來的不可得。

由於如此的觀察密教行者不執著一切可以寬坦而住了。

蓮生活佛認為

觀空義。

明空義。

空性義。

也就是身體空、語言空、意念空這是大空之相。

若有升起妄念時的一字把妄念遣除之。

 

最正式的三摩地(入定)法就是行者打坐妄念皆無法插播此時有所緣的禪定修到無所緣的禪定也即是無依緣。而終極的三摩地是:

無所依緣。 (無對象)

止息。   (無心)

無所執著。 (無事)

3.3  禪定的旨趣

禪定的真正意義,就是離開所有的邪念,把心住於一處,定於不散亂的境界。佛教的止觀,止就是,觀是指,止觀法門,是修定慧的法門。乃是止息妄念,觀入佛果。天台宗專門以止觀作為主要修行的法門,而止觀的目地就是入靜入靜的目地就是三摩地就是不死之不二法門

 

《真佛密法》全是為了禪定,可以說是順應禪定三摩地而生,配合在修持中的初靜、靜極、合一,先是用理念上的開悟,而達到後來實修實際的開悟。如是故,蓮生活佛說:

禪定安住於如來之中--能够由禪定產生如來的智慧,因有了智慧才能安住於如來之中,這如來的佛慧,正是般若,有了般若,便得等覺、妙覺。

 

而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的坐禪第五之中,更有提到修持禪定法門的深奧微妙之處:

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

略譯如下:

坐禪的法門,原是無掛礙於心的,也不需要執著是否清淨,亦不是指不動的意思。若然說是要看守著這個心,哪一個才是自己的心呢因為每個人起心動念時瞬間百變,由此可見,心也是幻化不實的,故此,無需為所牽掛。若然說是專注於守持清淨,我們的心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卻由於妄念紛飛的緣故,覆蓋著自身的真如佛性。假若一切顛倒妄想的念頭沒有了,便會知曉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清淨。

 

 

思考題:

1.   為何要修禪定

2.   什麽是禪定的旨趣

 

 

參考文獻

006「四禪八定」頓發神通,收入《197天機大公開》,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url.cc/ed9oLx2023913日)。


023四禪八定是共修,收入《191 諸天的階梯》,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url.cc/8NyV0X2023913日)。


024我解釋四禪,收入《261 定中之定》,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url.cc/Ry6oWr 2023913日)。


041 能不能不修「禪定」,收入《196  清涼的書箋》,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url.cc/GKdY4Z2023913日)。


060入三摩地的口訣(一),收入《632新虹光大成就(五)》,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728&bookmark=c0602023913日)。


第三章 何謂真佛密法(五)入三摩地,取自:真佛宗全球資訊網,https://www.tbsn.org/means/detail/17822023913日)。


盧勝彥021細說入三摩地法,收入《063  真佛祕中祕》,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url.cc/0ZDeZb2023913日)。


盧勝彥〈040第四十章:止與觀〉,收入《275解脫道口訣》,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000312&bookmark=c0402022428日)。


坐禪第五,收入《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取自:CBETA 漢文大藏經,https://tripitaka.cbeta.org/ko/T48n2008_00120239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