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佛密法-1T
第五章 實修密法的注意事項
第五節 在生活和工作中守戒


5.0   前言

很多行者,從皈依金剛上師開始,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修習外法、內法、密法、密密法。他們對三寶保持不動的信心。

向上師。

向三寶。

祈請及獻供。


這些都是修行所必須的。但是,他們忘了持戒是修行的根本。

因為沒有“持戒”,所以在“業緣”上,將墮落到三惡道中。


5.1   修由戒起

佛陀示滅,留下最重要的一句話:“以戒為師”,這就是佛陀的旨意了。


如果不守戒,難成就佛果。守戒之力,無遠弗屆,捨棄不當的惡行,就是對治煩惱的法門,如此修行才能得力。


5.2   戒律的層次

佛教的戒律以五戒爲基礎,就是殺、盜、淫、妄、酒。五戒就是佛教最基本的戒律,小乘戒律亦是以五戒爲最主要。


由五戒發展,到八關齋戒,八關齋戒是八個戒律,在家居士修五戒後,再上一個層次守八關齋戒,再進一步是受菩薩戒,或是菩提心戒,菩薩戒就是大乘的戒律。


出家要守出家戒,出家戒中又分爲沙彌戒、比丘和比丘尼戒、出家菩薩戒,這三個戒就稱為三壇大戒。


由小乘戒進入大乘戒,菩薩戒是最高的,其中包含了六度戒,所謂六度戒,就是要行六度的工作,達到“六度萬行”,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萬行就等於大乘菩薩。


進到密宗,要守“事師法五十頌”,因其屬於事部的,故事師法五十頌在密教稱為“事戒”,即如何承事上師(在事師法內所提及的上師,是指根本上師),如何承事佛菩薩,這是屬於事法。


再進一步是“密教十四大戒”,是屬於行部。密教的行部,是專門講除了侍奉佛,侍奉上師以外,還要如何修行,如何面對面去修行就叫行部,“密教十四大戒”就屬於行部的戒律。


最後在密教裡有瑜伽部,瑜伽部戒律的種類也很多。瑜伽部是講求已經相應了,不只是面對面,而是心對心,也是本尊和行者合一的種種戒律。瑜伽就是相應,也是本尊跟行者以外,還有諸佛和行者,還有所有的空行和行者的種種戒律,就屬於瑜伽部的戒律。


戒律學的層次,從小乘到大乘,一直到密乘,也就是從五戒一直到瑜伽部戒等,種種的戒律必須要清楚,而且有次第,每一個行者都要從五戒開始,五戒、八戒、菩薩戒,一直進入到事戒、行戒、瑜伽戒這個層次。


真佛宗的弟子皈依一定要守五戒,這是所有佛教行者都應守的。五戒有了根基以後,想要受八關齋戒或菩薩戒者,那是自己本身大乘菩薩的發心。而真佛宗屬於密教,應先守二個戒,一個是事部戒,即“事師法五十頌”,即如何承事上師;再來就是“密教十四大戒”,屬行部戒,這是屬於密教最基本的二個戒。


5.3   真佛行者戒律

佛教的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所以真佛行者亦要奉行五戒,真佛宗的戒律中有“願盡形壽奉法持戒”,指的正是奉行五戒,就是願意盡自己所有的一切力量形壽,去奉持正法,去嚴守戒律,這戒律就是佛法的五戒,五戒詳述如下:

一、不殺生 —— 慈心悲物,不殺生物。更積極的是放生。 (是仁)

二、不飮酒 —— 這不飮酒指的是不醉酒,不因酒亂性。 (是智)

三、不邪淫 —— 除了夫妻之外的淫事,便是邪淫。     (是禮)

四、不兩舌 —— 不搬弄是非,犯口業,毀謗正人正法,均是犯了此業。(是信)

五、不偷盜 —— 不是自己的東西,不偷不盜。                 (是義)


這五戒不但顯教弟子要守,密教弟子也要守,假如世人也能守這五戒,那這世間真正是太平盛世,則“殺、盜、淫、妄”便消杳了,也絕跡了,人間得到淨化,人心平安,和“淨土世界”無兩樣。蓮生聖尊要真佛行者守這五戒。


真佛宗亦是佛教的密乘,亦要守密乘戒律,密乘共有十四條根本戒律,任何一條,都會摧毀了真佛行者與根本上師蓮生聖尊之間的神聖關係,也就是使皈依灌頂的行者,徒具皈依灌頂的形式,沒有得到上師及本尊的加持力。


這十四條根本戒律如下:

一、侮辱或輕視自己的上師。 (對於上師身口意不恭敬)

二、犯佛的戒律。 (對顯密律儀不遵守)

三、對自己的金剛道侶生出了瞋恨心。 (對金剛兄弟起怨諍)

四、放棄了慈悲。 (忘失慈悲心,嫉有情樂〉

五、放棄了菩提心。 (畏難不度,退失菩提心〉

六、譭謗佛門其他宗的教義。 (譭謗顯密經典非佛說)

七、公開了祕密的開示。 (灌信不具授密法)

八、藐視自己的根本佛性。 (損苦自蘊不如佛)

九、侮辱及輕視“空”的道理。 (偏廢空有,不學空心)

十、隨欲浮沉與惡人一起行惡事。    (與譭謗佛、破法、惱害眾生者爲朋)

十一、不觀想“空”。 (自矜勝法忘失密意)

十二、與別人爭吵。 (不說真密法,障破善根)

十三、完全忽視你的神聖誓約。 (法器及密法材料不完全〉

十四、誹謗女人。因女人是智慧的根源。 (譭謗婦人慧自性)


真佛宗重視根本上師與真佛行者之間的誓約,根本上師與真佛行者之間,亦有戒律,這是“事師法”,這是根本上師如何體認弟子,弟子如何來恭敬根本上師的禮儀。這戒律源自於馬鳴菩薩,是馬鳴菩薩接受宇宙意識的指示而寫出。這“事師法”五十條,就是“事師法五十頌”。蓮生聖尊盼望真佛宗的弟子,守“事師法五十頌”。


初學佛者,一定要守“五戒”、“密乘十四大戒”、“事師法五十頌”,這是最起碼的戒行。尚未得證悟的人,是一個尚未出三界的凡夫,凡夫若開口不守戒律,行爲不守戒律,根本沒有佛弟子的莊嚴之相,於是善惡不分,行事顚倒,如此必獲輕慢之罪。


至於開悟的人,已斷三界見思之惑,知無相空理,行事無泄無滯,非凡情可言。到了無所不覺,無所不化的境界,可以說如如不動了。其實聖域之人,外看不守戒律,破戒律,而內在是得實相的開悟,這要無上智慧才能觀照明白。


所以有一句名言:

獅子跳躍的地方,兔子不可以跟著跳。

獅子跳得過。兔子跳不過。

凡夫要守戒律。聖人可以破戒律。

        如果未開悟的人,也學開悟人的模樣,那麼跳不過,就要悲慘的跌死了,墮無間地獄。


5.4   日常如何守戒

戒律不離規範身、口、意三業。


口業最易犯,平常在工作環境,親朋戚友交往時,閒聊之間,容易犯四種口業:

一、妄言:心口不一,欺誑他人。

二、綺語:世俗浮語,增長放逸。

三、兩舌:離間雙方,引起是非。

四、惡口:惡罵咀咒,令他不堪。


有云:少說話,多做事。這才能守住口業,真佛行者能於遇上逆緣時,心中先默念一遍真言,例如師尊心咒,才開口回應,便能減少犯口業的機會。


身業有三:

一、殺生:殺害眾生。

二、偷盜:偷竊、詐騙、拿不屬於自己的財物。

三、邪淫:除了夫妻正常的性關係。


殺生是第一重的業,佛弟子不可以殺生。


但蓮生活佛曾開示說,看到蚊子飛過來就打牠,為何可殺生,因為是以他的慈悲道行,可以超度蚊子往生淨土,超生出苦。讓蚊子皈依佛陀,到佛國淨土去。


有一佛經故事:

有一個孩子在海邊看到一個喇嘛在釣魚,孩子說:“佛教徒不是不殺生,怎麼可以釣魚”喇嘛答:“你就是我釣上來的。”意思是喇嘛釣了魚,把魚超度,魚轉世成了這孩子。所以吃魚是空的,不算殺生。


單單殺生就引發很多不同的見解,真正的見解是,行者確實有道行、有把握,可以把牠超度了,就可以殺生。沒有把握超度牠,就是殺生。


故此,真佛行者於進食前,持咒超度,再供養三根本及諸佛菩薩,便是將生活融合修行之一例。


意業有三:貪、瞋、痴。


《地藏經》云: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如何將不好的念頭打消蓮生活佛曾教示,當不好的念頭生起時,心中默念一“呸”字真言,便能破除惡念。


5.5   小結

蓮生活佛說,任何一條戒,都和心意相通,心才是真正善惡的產生者,守住心戒,等於守住所有的戒。能夠修到使心不亂的境界,這個人不會違反佛陀的禁令,他已經超越了戒相戒條,他做任何事,心均是不動的,這種人已明白心戒的道理。



思考題:

1.    學佛為何要守戒

2. 試述真佛行者的戒律

3. 戒與心有何關係



參考文獻

677 真佛宗密乘戒律》,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872022428日)。


盧勝彥〈007 瑜伽士的寶劍〉,收入《214 瑜伽士的寶劍》,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465&bookmark=c00720224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