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羅萬象的佛學
第四章 佛法的正確觀念
第二節 出家與在家:學佛一定要出家嗎?



每個學佛修行的人,都有不同的目的和目標。依正知正見而言,當以了生死、斷煩惱、自度度他、自覺覺他為學佛的目標。在這前提下,學佛又是否一定要出家呢?出家與在家修持 又有何異同?

 

2.1  什麼是出家

出家是梵文“波吠爾野”(Pravrajv)的音譯,也可譯做“林居者”。出家,是指出離煩惱俗世的家,也就是離開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門的淨行,目的是得道成佛。

 

出家須剃落鬚髮,拋棄服飾,並穿著壞色之衣,故出家又稱落飾、剃髮、落髮染衣、剃髮染衣、剃染、落染。在七眾弟子中,除優婆塞與優婆夷二眾屬在家眾外,其餘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等五眾皆為出家眾,稱為出家五眾。

 

蓮生活佛說,出家即沙門,如《增一阿含經》說:

“沙門名息心,諸惡永已盡,梵志名清淨,除去諸亂想。”

 

《四十二章經》: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

 

《俱舍論》:

“諸無漏道是沙門性,懷此道者名曰沙門,以能勤勞息煩惱故。”

 

另,維摩詰大士言:“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

 

根據維摩詰大士的意思,出家有兩種,前一種重形式,屬身出家(外相),如小乘的比丘,大乘的菩薩僧。另一種是心出家(內相),如大乘的菩薩居士,如維摩詰、賢護等等。

 

出家要受兩種大戒,分別是十戒及具足戒。蓮生活佛於《小小禪味》〈要了出家願〉一文中提到,出家人要立定志向學習釋迦牟尼佛的四大願望:一願濟眾生困厄,二願除眾生惑障,三願斷眾生邪見,四願度眾生苦輪。

 

此外,出家和尙要成就十一種法:戒、定、慧、解脫、解脫見慧、根寂、知足、修法、知方便、分別義、不著利。

 

出家和尙要受十一種苦:修練、乞食、一處坐、一時食、正中食、不擇家食、穿三衣、坐樹下、露坐閑靜處、著補衲衣、在塚間住,此法要修十一年之久。

 

出家和尙要時時有十一種存想:

時時觀想如來,即是戒意清淨。

時時威儀具足,這是代表佛的,行止當心。

時時諸根不錯,守住諸根,六根清淨。

時時信意不亂,堅定自己的信念,而不紛亂。

時時勇健之念,這是精進勇猛的無休止。

時時苦樂不以爲意,出家不以苦樂爲意。

時時意不忘失,守住清淨意,一刻也不放鬆。

時時止觀現在前,可參看《無上密與大手印》法裏的〈止觀雙運法〉。

時時三昧意,即常在定中。

時時智慧觀,以正見的分別,來產生最大的正智。

時時觀佛無厭息,這是觀想的極致,因無停息,故一心不亂。

 

2.2  為什麼要出家

2.2.1  專注修持

現今世人出家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因為婚姻失敗,有的因為年長無人照顧,有的因為長期找不到工作希望有個落腳點,但這些都與出家的真正本義有別,只能說是“方便”出家,而不是真正的出家。

 

那到底為什麼要出家?且參考世尊釋迦牟尼佛當年出家的原由。《華嚴經》云:若有不識出家法,樂著生死不求脫,是故菩薩捨國財,為之出家求寂靜。五欲所縛不離家,欲令眾生解脫故,示現不樂處五欲,是故出家求解脫。經文中的菩薩是指釋迦牟尼佛。當年佛陀雖貴為王子,擁有世間的一切財寶,但由於知道世人都是受著五欲(財色名食睡)、家庭等束縛而不得解脫,故示現出家修道、證道、得道的修行方法,讓弟子們得以仿效,成就解脫。

 

簡而言之,出家就是使行者在一個遠離家庭、金錢、愛情、事業、名利,比較清淨的環境中,了無牽掛專注的修持,把一切塵世俗事通通放下,把自我中心放下,同時發大悲心弘法度眾,以期達到身口意清淨,佛性顯現的修行方法。

 

2.2.2  執持佛法

在釋迦牟尼佛時代,佛陀所度的弟子有出家與在家眾。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諸大菩薩,他們都示現在家菩薩相。但佛陀在涅槃前把一切眾生付囑給現聲聞相的地藏王菩薩,原因是比丘代表了專修 ,能把世間一切情愛五欲通通放下,把生命、智慧、時間全部投入薰修,佈施給眾生。而在家居士卻因為有家庭、愛情、事業、名利、人事等牽掛,難以全心全意投入薰修,所以從古到今,都是由出家眾執持佛法,在家眾護持佛法。換句話說,出家是為了荷擔如來的家業,弘法度眾。

 

2.3  修行一定要出家嗎

出家的意義是能夠更專心的修行,更專職的弘法。原則上,出家也即是身心奉獻給“釋迦牟尼佛”,當然要讚嘆這種清淨的梵行。然而,也不是人人都有出家的因緣,所以也不勉強一定要出家。修行人在家也可以修,一切自然就是好的。也就是,出家也好,不出家也好。出家是大丈夫事,但,在家居士修大成就者,更是了不起啊!

 

蓮生活佛認為,每個人只需依照自己的因緣去選擇合適自己的修行方式,不需勉強。

 

誠言,出家修行和在家修行有許多地方是不同的:

出家人修行要遠離家庭親友,斷世俗事,精神容易集中於修持。如《涅槃經》云:“居家迫迮,猶如牢獄,一切煩惱由之而生。出家寬曠,猶如虛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長。”

 

出家以荷負如來重擔為本,發大菩提心,為利益一切眾生而引發一切種智,加持諸善,即在生死苦海亦能引發無邊安樂。

 

不過,出家沙門限制多,有些人不能見,有些事不能做,有些地方不能去,有些物不能使用。食衣住行均有限制。例如不能參與政治、不能做生意、不能去聽歌、跳舞、喝酒等等。

 

至於在家修行,一邊要重視生計,也要兼顧家庭子女,易於分心。

 

然而,在家居士受限制不如出家眾多,什麼人都可以見,什麼事業都可以做,什麼地方都可以去,什麼物都可以用。受了五戒或菩薩戒的戒弟子,雖然也有限制,但仍比出家人方便很多。在家居士如果以菩薩的精神,致力於自修戒定慧,也一樣能度化眾生,其範圍更為廣大。

 

若有人想出家,以修行為終身事業,身邊至親又不反對,出家是值得尊敬讚嘆的。如有人不想出家,在家認真修行也很殊勝。因為菩薩發菩提心是一樣的,出家與在家,外相雖有別,但在一相一味之中,就完全平等一如,一如無二如。因為出家與在家的相同點,在於心。如《華嚴經》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思考題:

1.    出家修行是否比在家修行更為殊勝

2.    行者如何抉擇出家否

  

 

參考文獻

012出家與在家的因緣〉,收入《637佛法縱橫談蓮生活佛開示錄2》,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752&bookmark=c0122019929日)

 

057傳授菩薩戒〉,收入《677 真佛宗密乘戒律》,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687&bookmark=c0572019929日)

 

《大方廣佛華嚴經》,取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5/T10n0279.pdf2019929日)

 

盧勝彥〈002 出家〉,收入《154 智慧的光環》,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354&bookmark=c0022020316日)

 

盧勝彥〈008要了出家願〉,收入《052小小禪味》,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122&bookmark=c0082019929日)

 

盧勝彥〈020修行是人天第一大事〉,收入《101蝴蝶的風采》,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251&bookmark=c0202019929日)


盧勝彥〈035出家與在家〉,收入《209魔眼》,取自:真佛般若藏,https://reader.tbboyeh.org/#/mybook?id=460&bookmark=c0352019929日)